扭亏为盈 为衰老矿区转型提供“徐矿样本”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8-01





  它是拥有137年历史的国际化特大型省属能源集团,它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它是煤炭工业改革的先锋,它具有纯正的红色基因——它就是徐矿集团。今年上半年,徐矿集团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利润同比增长15.20%,上缴税费15.53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2017年6月,徐矿曾面临最为艰难的历史关口:资源枯竭、发展不前、人心涣散。两年来,徐矿稳定了大局、扭转了亏损、找到了新路、改善了民生,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创出了衰老矿区困境突围、转型重生的“徐矿样本”。近日,记者对话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兴振,解码凤凰涅槃背后的故事。


  破解困局  “五血疗法”劈波斩浪


  新华日报《经济周刊》:2017年,集团曾面临怎样的困局,是如何在困境中突围的?


  冯兴振:2015年以来,因煤炭资源枯竭,徐矿在徐州矿区关闭了六对矿井,大批职工面临失岗,加之内部管理混乱等因素叠加,2017年初,徐矿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老旧大船,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周围风急浪陡,船体四处漏水,航行失去航标,船上人心惶恐,离心离岗,有的跳船求生。


  艰难关口,2017年下半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集团作出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三个稳定”的决策,确立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确定了“三好”的总体思想,即把企业效益实现好、把职工利益维护好、把社会责任履行好,奋力在困境中突围。


  困局怎么破?得找准病灶、综合施策。我们坚持质量导向,扭住效益核心,综合采取扭亏“止血”、创效“造血”、创业“补血”、融资“活血”、防控“抑血”措施,以“五血疗法”走出了困境、夯实了家底。


  一企一策扭亏“止血”。把扭亏“止血”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7家亏损单位2017年7家扭亏,去年又有16家实现扭亏减亏,有效堵住了出血点。


  谨慎投资防控“抑血”。我们牢牢树立防风险这根弦,一个项目的投产周期一般在3-5年,热门项目决策时是不错,等建成后却有可能迎来行业低谷期。因此,越是行情好,投资越要谨慎。


  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徐矿扭亏为盈,步入了高质量发展轨道。2017年6月份到2018年底,全集团实际创造经营利润42亿元,在补还历史欠账27.65亿元后,实现利润14.35亿元;上缴税费40.87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33.43%。


  涅槃重生  在全省大局中谋划新定位


  新华日报《经济周刊》:集团如何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转型重生?


  冯兴振:新路应该怎么走?我们采取了群众路线,提出坚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深入开展了“走访转”活动,即“走进基层、走进职工、走进困难群体,访民情、访问题、访对策,转变作风、转换思路、转型发展”。


  经过“三走三访三转”,共汇总意见建议1422条,在此基础上,徐矿确定了新定位。我们“跳出徐矿看徐矿,站在全国看徐矿”,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徐矿的定位。江苏是经济强省、能源需求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伴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江苏的能源安全如何保障?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能源安全新战略,确立了服务江苏能源安全保障的新定位和建设国际化特大型省属能源集团的总目标。


  如何保障江苏能源供应,开启新的高质量发展空间?首先,我们调整了发展战略,坚持聚焦主业,做徐矿应该干、能够干、干得好的事,提出“一体两翼”发展路径,“一体”,即煤电化核心主体产业;“两翼”,即盘活电网铁路存量资源和开发品牌技术无形资源。


  在确定了“一体两翼”发展路径后,徐矿放眼全国能源大基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和建设“蒙电送苏”“陕电送苏”“晋焦入苏”、新疆煤电一体化、“一带一路”能源服务和“省内清洁能源”等六大能源基地。


  集团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装机596万千瓦电力及配套煤矿项目,近日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列入国家第一批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在孟加拉国2.6亿美元服务外包项目运营良好,过去一年中,258名徐矿人创收4亿元。经过不懈努力,“六大能源基地”逐步形成煤炭产能5000万吨/年、电力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焦炭入苏1000万吨/年,成为江苏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加快推进徐矿向能源综合服务商迈进。


  企业效益好转后,徐矿首先想到职工。2017年,职工工资同比恢复性增长35%,2018年又同比增长15%。一年来,集团给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1500万元,为1580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首次给内退职工涨工资18%,率先设立100万元扶贫基金,改善民生投入超过10亿元。


  矿区转型  探索出三大样本经验


  新华日报《经济周刊》:从稳下来、走出来到好起来、强起来,在徐矿转型重生的过程中,最大的经验是什么?


  冯兴振:“企业灭失、职工失岗;生态破坏、环境失治;经济失源、社会失稳”是矿井关闭的通常连锁反应。衰老矿区转型,必须解决产业如何接续、人员如何安置、生态如何治理这三大难题。徐矿不把人员推向社会、不把包袱推向地方、不把责任推给政府,创造性地破解了“矿关了人怎么办”的行业难题,创造了三个样本。


  解决好产业如何接续问题,创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样本。战场由东向西转。聚焦能源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在国家煤炭基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江苏能源安全保障中来定位、来谋划,布局六大能源基地。产能由劣向优转,我们淘汰了落后产能,在新疆建设了全疆最大的井工煤矿(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的为井工煤矿),在陕西建设了首个智能生态矿井。产业由低向高转。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向煤基高级化升级。发展由散向聚转,有序退出投资分散的新设公司11家,整合内部资源清理“四类企业”“三类参股”和“僵尸企业”43家,今年底前集体企业可实现基本出清。


  解决好人员如何安置问题,创出了关闭矿井重生样本。我们树立满眼都是人才、满眼都是资源理念,充分发挥百年徐矿的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力开展以技术和管理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并从煤炭电力向物业、工程、救援等多领域延伸。目前服务外包涉足6个国家、9个省区,创业人员近1万人,年创收近20亿元,破解了矿关了人怎么办的行业难题。


  解决好生态如何治理问题,创出了衰老矿区生态修复样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与地方政府协同融合中盘活存量资源、修复治理生态。我们按照宜景则景、宜居则居、宜商则商的原则,累计投入生态治理和村庄搬迁资金44.4亿元,配合地方政府在往日的塌陷地上相继建成了潘安湖、安国湖、九里湖等国家生态湿地公园,采煤搬迁集中建设的马庄村、湖里村、杨屯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新华日报记者  杭春燕 许海燕)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