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全球前五 紫光集团整合存储事业迎接挑战


来源:中国电子报   时间:2017-06-04





  在定增计划失败后,紫光集团加强了集团内资源整合的力度,以期加快推进存储器的发展计划。日前,紫光国芯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将以增资的方式收购存储器生产厂商长江存储全部或部分股权。这显示出紫光集团未来将以上市公司紫光国芯作为平台,布局存储器这个重点业务领域。
 
  以紫光国芯为平台 加快存储器业务整合
 
  紫光集团发展存储器的布局动作正在加快。日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紫光集团现在最重要的两大发展方向,就是3DNAND闪存技术和移动芯片、物联网芯片。3DNAND闪存被大量应用在智能手机、数据中心,以及其他电子产品之中,未来成长看好。同时,赵伟国还表示,在10年内,紫光集团要跻身成为全球前五大存储器制造商。
 
  不过目前来看,紫光集团的存储器事业分散在三个部分:长江存储,于2016年7月由紫光集团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按照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规划,长江存储的主要产品为3DNAND,预计到2020年形成月产能30万片的生产规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万片的产能;紫光国芯,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晶源电子,是国内压电晶体元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2015年紫光集团成为紫光国芯的控股股东后,将在原奇梦达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改制重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置入其中,紫光国芯逐渐形成智能卡芯片、特种行业集成电路、FPGA和存储器芯片等核心业务。此外,紫光集团还于2017年初在南京宣布动土兴建12英寸晶圆厂,生产3DNAND、DRAM存储芯片等。
 
  在此情况下,将三部分事业加以整合,就是一个必然的举动,而紫光国芯作为上市公司,成为存续公司将有利于后续发展。芯谋咨询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表示,长江存储现在成为紫光集团的重中之重,存储器也成了紫光集团“成败在此一举”的关键点,并且发展存储器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所以尽快将长江存储放入上市公司是必需的。顾文军还表示,存储器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壁垒的战场,别说5年,7年内都很难盈利,紫光能在这个时候就将这个短期内盈利难的资产放到上市公司,体现出紫光集团对存储器产业的高度重视。
 
  据业界消息,紫光国芯整合长江存储公司后,将以紫光国芯为存续公司。继3月并购西安紫光国芯,成为百分之百子公司后,紫光国芯现又将长江存储并入,此行动将加速公司未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募资,以利后续的内存研发和量产进程。
 
  下半年市场将进入3D闪存时代 中国挑战加剧
 
  据业内消息,紫光集团将立足自主研发,发展存储器业务,其中长江存储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32层堆叠的3DNAND闪存样品,然后继续进行64层产品的开发。另外,根据加盟紫光集团、出任全球执行副总裁的原华亚科技董事长高启全透露,长江存储正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存储芯片,除了3DNAND闪存之外,还组建了500人的研发团队,攻关DRAM内存制造技术。
 
  不过,在目前的国际产业环境下,中国发展存储器产业并不容易。Gartner半导体分析师盛陵海表示,紫光是中国发展半导体业领头羊之一,但要真的成为全球一线存储器制造商,前方困难还非常多。“因为中国在内存方面技术基础并不深,加上目前海外收购看起来不太可能,所以目前要一边盖厂、一边自主开发推动技术进展,实在是非常有挑战的事。”盛陵海说。
 
  根据集邦咨询的报告,三星和美光3DNANDFlash产出比重已经超过50%。三星依旧维持3DNAND的领先地位,其48层3DNAND闪存已广泛应用在企业级固态硬盘、消费级固态硬盘和移动设备中。三星平泽厂设备装机已告完毕,预计将从7月起正式生产最新64层的3DNAND。美光目前3DNAND产出比重也超过50%,目前其32层3DNAND出货十分旺盛。东芝于今年初推出命名为BiCSFlash的64层3DNAND,样品已于2月出货。该产品结合了TLC技术,最高可以实现512GB的容量。SK海力士继之前推出36层与48层后,日前宣布直接推出72层的3DNAND产品,预期下半年量产。
 
  集邦咨询认为,随着下半年各家厂商最新64层的3DNAND产能陆续开出,预估第三季度3DNAND闪存产出比重将正式超越50%,成为NANDFlash市场的主流工艺。规划中,3DNAND将是中国发展存储器的突破口,但是随着国际大厂的推进,市场正加快进入3D闪存时代,中国企业抓住这个机会窗口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大。
 
  对此,半导体专家莫大康认为,存储器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起伏,每经过2~3年总有一段上升或者下降周期,体现在价格波动方面。当前的存储器市况,从2016年6月触底反弹后,从最低每单位1.31美元一路走高,年底升至1.94美元,且在供给有限而需求增加的状况下,存储器2017年有望延续涨势。所以,中国存储器业要能赶上一波产业的上升周期,或许可能实现赢利,而这显然取决于竞争实力以及足够的耐心与坚持。(本报记者陈炳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