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解读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16





  提升质量效益是建设质量强国主攻方向--《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解读

zhizao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间还可能有起伏。”在中国工程院举行的《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如此判断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据了解,中国制造强国年度发展指数报告是由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自2013年起共同开展的长期战略咨询项目,旨在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应用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典型国家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并对我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及未来发展趋势预判,以期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有益借鉴和科学指引。


  这项作为我国发布的第三部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方面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哪些制造强国建设方面的“智慧”?编制报告的专家们对此进行了解读。


  问:为何要做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方面的研究?


  答:“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自2013年起联合组织开展的重大长期咨询项目,目前正开展第三期研究。“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是项目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2013年,项目正式启动,着手构建制造强国指标体系;2014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2012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6年,形成《2015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2013~2014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8年,形成《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2015~2016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


  问: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关键指标有哪些?


  答: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主要从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4个方面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等典型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从权重分布来说,质量效益为0.2931,排第一位;持续发展为0.2313,排第二;结构优化为0.2805,规模发展为0.1951。每一个大的指标下面又分设了子指标,比如质量效益下设质量指数,本国制造业下设世界知名品牌数、制造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从具体指标来看,规模发展中的具体指标制造业增加权重最高,为0.1287;其次为质量指数,为0.0993。


  问:中国制造强国的总体排名如何?


  答:2016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印度、巴西,其指数值分别为:172.28、121.31、112.52、104.34、69.87、67.72、63.64、42.77、34.26;较2015年增长7.16、2.58、5.39、-1.44、1.27、-0.29、-3.22、0.08、5.01个点。其中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稳居第二方阵,特别是日本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触底反弹;中国处于第四位,但指数首次出现下降。2015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排名顺序与2016年完全相同,指数值从高到低依序分别为165.12、118.73、107.13、105.78、68.60、68.01、66.86、42.69、29.25。


  2015~2016年,各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其中,美国快速上升,制造业综合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德国稳步前进,工业4.0战略成效显著;日本触底反弹,其规模受日元汇率反转上升影响较大;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PPI(生产价格指数)持续为负、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3项因素同时作用于我国制造业,大大拉低了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造成了2016年我国指数首次下滑。


  问:各个制造强国之间优势有何不同?


  答:从2012~2016年九国制造强国指数分项对比来看:规模发展指数,中国具有绝对优势,但2015年增速放缓,2016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美国、英国、印度、韩国、德国实现了增长。质量效益指数,美国、日本、德国占据前三名,中国虽然近两年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不到美国的1/4、日德英法的一半。结构优化指数,美国、德国、日本位列前三,中国位居第四位,除德国、印度实现持续增长外,其他国家均出现了指数波动。持续发展指数,美国与日本并驾齐驱,领先众国,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总体来看,2012年~2016年,中国的同期综合指数值提升最为明显(由2012年的92.31提升至2016年的104.34,增长了12.03个点),与制造强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各国情况差异较大,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各国普遍呈现制造业传统优势不断强化的表征,在保证制造强国进程平稳推进的基础上,有效支撑本国制造业新兴优势的探索与培育。


  问:中国制造强国的优势和短板是什么?


  答:当前,中国制造强国进程呈“规模发展最强、质量效益最弱、结构优化平稳、持续发展追赶”的总体态势,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主要优势是规模发展占据绝对优势位置,虽速度有所下降,但仍是近期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是当前支撑中国制造强国进程的主体。


  主要短板或者主要差距是质量效益。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3项相较美国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特别是质量效益,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水平迫在眉睫。此外,结构优化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形成发展合力。质量效益提升要覆盖整个产业,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


  从质量效益的一些具体指标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2012~2016年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仍差距巨大,2016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到美国的1/5,德国的1/3;本国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方面,2012~2016年提高明显,2012年仅为6家,2016年达到11家,提高了近一倍;其他指标波动较为明显,有些指标甚至下降,如制造业增加值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变大,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以代工、加工为主要特征,处于产业链中低价值环节,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


  问: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答: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从产品实物数量递增转向主要依靠产品品质提升、价值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具体来说,质量效益方面差距虽大,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在坚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应该会有明显提高;结构优化应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持续发展和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要与产业效果挂钩。(记者徐建华)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成立

    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简称“联盟”)是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的跨行业、跨领域、新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性社团组织
    2017-03-22
  • “中国制造”呼唤新型“大国工匠”

    “中国制造”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恰恰是为了让中国制造业强大起来,从加入创新国家之列到走入创新国家前列,再到引领创新国家发展,会面临非常多的障碍,需要通盘考虑。
    2017-03-22
  • 以“工匠精神”重塑“中国制造”

    “工匠精神”直击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比较浮躁的痛点,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只有每位企业员工都具备“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品质,才能迸发创新力量,才能打造品牌,“中国制造”才能迈向“中国创...
    2017-04-05
  • 中国制造出海追赶“最后的1%”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1299 2亿元,同比增长53 7%。
    2017-04-21

热点视频

习近平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 习近平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