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纵深发展 携手推进智能制造


——《中德智能制造形势及对策研究》发布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11





  编者按


  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发展浪潮的驱动下,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愈发明显,全球各主要国家先后制定了针对各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计划。中德两国均将制造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在智能制造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特长,不断加强各类合作项目的持续推进。在众多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德两国在项目示范、企业发展、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奠定了基础。对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合作形势进行综合研究和客观评价,了解德国工业战略的最新进展,认清中德两国智能制造合作的现状及趋势,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也有助于我国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优势领域竞争力,从而快速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德智能制造暨数字制造转型升级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德智能制造形势及对策研究》。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咨询中心主任、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李颋从中德智能制造的合作现状及其特征,影响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中德智能制造的前景与展望等方面对中德智能制造进行了深度分析。


  发力四大方向 布局纵深发展


  《中德智能制造形势及对策研究》显示,近年来,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双方的互学互鉴与技术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新模式,务实推进了双方智能制造向纵深方向发展。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为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稳步推进。中德双方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围绕中德的产业、标准化、示范园、人才培养等领域选取了产业应用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两批共遴选确定31个项目,包括机器人、柔性制造等重点示范项目。这其中,中国软件测评中心与德国莱茵在机器人检测认证方面开展了多方面合作,共同研究机器人检测和认证的相关标准、技术方法,联合开展机器人检车认证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监测认证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监测认证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施采集、深度挖掘和整合处理,促进了我国机器人认证水平的有效提升。此外,宝钢与西门子基于工业互联网虚拟运程运维平台整合产品、解决方案和相应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建设高校的数字化、可视化运维体系,共同打造流程工业领域的虚拟远程运维样板工程。


  二为产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中德两国在汽车、光伏、工程机械、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已展开了合作。如博世中国同济南二机床签署了智能生产排程项目,潍柴动力与德方共同开发了面向装备制造企业的工业数据集成平台等等。与此同时,辽宁沈阳、江苏太仓、山东青岛等一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园先后建立,正成为推动两国政策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合作、标准制定的新载体、新模式。


  三为智能制造标准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中德两国已经在支持双方单位就量化融合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立项、中德工业设计标准、机器人标准认证互认、车联网等标准研究方面开展合作达成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共同牵头形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预计2019年,将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四为逐步对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发挥带动作用。李颋表示,近年来,各地重新聚焦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通过实地考察、项目洽谈及组织行业活动等形式促进中德双方合作,引领区域经济提质增效。这其中,2017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的以“集智汇滨海、聚能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与展望高峰论坛,2018年4月在太仓举行的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分别就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智能制造产学研协同,以及中德合作园区工作展开了研讨交流。将全球先进的制造解决方案汇聚到中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迈上新的台阶。


  破除贸易障碍 加强双方互信


  李颋表示,虽然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和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着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及合作。一个因素在于德方某些企业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阻碍中德企业合作交流。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但相较于美国和欧洲企业的在德并购,中国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并不突出。据普华永道统计,2017年,中资企业在德国的收购总额为43起,其中工业类并购占到34起,超过1亿欧元的交易数量比2016年减少了一半。


  此外,合作过程中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中德两国国情不同,工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企业生产、工业人才基础和管理水平仍存在差距,两国对合作有不同诉求。德国对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及中国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双方在合作中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合作方式共识有待深化。


  营造合作氛围 建立对接机制


  为了促进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更进一步发展,《中德智能制造形势及对策研究》提出了六大建议。


  一为正确认识德国工业核心内容,切忌过热或过冷。德国的工业4.0思想对于我国目前的工业转型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在借鉴德国先进工业理念的前提下,更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德两国工业领域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既要防止一拥而上、盲目追逐的跟风现象,也要避免出现通过炒作相关商业概念获得短期利润而放弃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还要警惕部分地区在没有充分认清两国工业人才基础和管理水平差距的前提下盲目购置设备,转型遇阻后对工业4.0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二为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应该组织德国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深入报道中国在市场经济领域的最新改革进展,重点了解与认识中国的自主创新情况,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逐步为中国及中国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引导双方企业和民众进一步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充分调动双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三为促进合作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提升合作层次。以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制造产业变革的共性技术为切入点,继续加强两国在高端装备、增材制造、工业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积极拓展和深化中德双边合作的领域与范围,积极开展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的全流程合作。在购买德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外,围绕重点领域和通过项目合作、协同研发、标准制定等方式,更多地参与到设计、研发、管理、制造、检测、服务等智能制造的实质性环节,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及创新意识。


  四为细化合作对接机制,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将中德双方对接机制细化到企业层面,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渠道,定期组织中德企业围绕智能制造领域设备、产品、系统及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展开交流,确保供适于求和有的放矢,既开拓德国企业的中国市场,也促使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五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应该重点考察中德两国企业围绕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否真实有效开展试点示范合作,逐步建立对中德双方均适用的统一评价体系,全面普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中德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扩大中德合作的影响力,携手开拓全球市场。


  六为探索新型人才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德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渠道,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智能制造提供支持。建议设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人才培养工程”,尽快培养一批在专业、素养、技能、语言等各方面能够符合中德合作需求、提高中德合作效率、改善中德合作质量的实用型创新人才。(记者 李芳蕾)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沈阳机床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1600多家机床工具行业制造商参与了产品展示,突出了机床行业数字化制造与解决方案、智能技术、高效与自动化等特点。
    2017-05-11
  • 智慧供应链有力推动智能制造

    智慧供应链有力推动智能制造

    随着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结构中的设施、库存、运输、信息等要素进一步智能化,各要素协同驱动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成为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生态的重要引擎,供应链开始支撑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
    2017-06-16
  • 标准化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

    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
    2017-06-20
  • 中国智能制造成绩斐然 智能产品不断涌现

    中国智能制造成绩斐然 智能产品不断涌现

    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文件指引下,我国智能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工信部开展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示范,围绕智能制造开展了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物流系统CPS等新技术的研究,成绩斐然。
    2017-06-22

热点视频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