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东方电气研制的6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投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23





  近日,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6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使用。整个试运行期间,锅炉运行安全稳定,主要运行参数达到设计要求,性能数据先进,经济指标优良,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该项目的成功投运,使东方锅炉再次站在了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的制高点。

20201018162015990.png

  世界领先的“重大工程”


  不忘产业报国初心,奋力研制大国重器。多年来,东方锅炉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力以赴推进循环流化床技术国产化、大型化应用,牢牢将大国重器和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东方锅炉是国内较早研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企业,在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领域大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多次填补国内、国际空白,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并不断刷新纪录。


  创新,创新,再创新。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自主研发道路上,东方锅炉勇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先后成功研制出宝丽华300MW、白马600MW、国金350MW等多个国内或国际首台套产品,拥有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东方锅炉已掌握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传热特性、主回路热负荷分布特性、低偏差受热面换热特性及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调试控制技术,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总体布置、炉膛防磨、锅炉给煤和点火、污染物防治等专利技术。


  2013年,东方锅炉自主研制的当时世界首台最大容量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白马电厂投运。经过7年的攻坚克难、不断超越,参数更大、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6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平朔电厂投运。相比白马600MW超临界项目,平朔项目锅炉蒸发量为2162吨/小时,机组出力为660MW,是目前世界上已投运的第一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


  精雕细琢的“精品工程”


  勇担制造强国使命,匠心打造传世精品。平朔电厂燃用的是洗煤厂洗选产生的洗混煤和煤矸石的混煤,设计煤热值仅有2800千卡/千克左右,是山西地区典型的低热值煤。


  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先进、更可靠、更高效的产品,东方锅炉充分吸收在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应用等多方面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改进设计、提升参数、优化性能,针对锅炉煤质特点和蒸汽参数,对炉型选择、热力系统设计、水动力设计、壁温安全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多次核算和对比论证,优化研发资源,强化创新激励,集中最好资源、给予最强保障,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落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拦路虎”,让每个锅炉部件的设计都精雕细琢,最终形成了最优的工程实施方案。


  践行工匠精神,智造精品工程。平朔项目执行过程中,东方锅炉现场调试服务人员克服建设现场条件艰苦、工期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精心调试,科学服务,严把质量关,以“过程精品”保证“结果精品”。项目机组的运行表明,锅炉点火启动过程安全快捷、启动油耗低、主回路温度分布均匀、各级受热面壁温偏差低,可实现超低稳燃负荷,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预期,在行业内树立了新标杆。


  超净排放的“绿色工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驱动美好未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越来越严苛,东方锅炉研发人员秉承“绿色动力,驱动未来”的使命,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为用户倾力打造更经济、更环保的绿色工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平朔项目上,东方锅炉采用先进的炉内燃烧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循环流化床锅炉本身的环保性能,使得污染物原始排放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配置炉内喷石灰石脱硫+尾部湿法脱硫技术,脱硝采用SNCR烟气脱硝装置+预留一层SCR,炉内炉外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低热值燃料。


  运行表明,整个机组出口二氧化硫的排放小时均值为19.96毫克/标准立方米,锅炉出口氮氧化物的排放小时均值为28.97毫克/标准立方米,粉尘排放小时均值为0.86毫克/标准立方米,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远低于超低排放的要求。


  创新铸就丰碑,科技引领未来。世界首台66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成功投运,是东方锅炉凭借超强的技术实力、一流的制造质量、优异的服务水平,在循环流化床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锅炉性能世界领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东方锅炉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引领者地位。下一步,东方电气将不断向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向着贵州威赫660MW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更高目标坚实迈进。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