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模式提升中国石油海上应急能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29





  5月24日,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派专家到大连应急设备库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交流。截至目前,一个涵盖沿海港口及陆上大型河流水域的“3+7”海上应急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

  2006年,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成立,并在涉海的3个油田分别设置冀东、辽河和大港救援站,主要负责渤海湾海上及陆上水域等勘探开发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日常预防工作,包括人员救助、火灾扑救、溢油处置、重大工程项目守护等。

  在履行责任、发挥作用的同时,这个中心通过对集团公司海上勘探开发、沿海石化企业、陆上输油管道等溢油风险点源的分布及现有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的调研评估,发现下属3个救援站单独处置能力不够,需要适时跟踪国内外前沿溢油应急技术和装备,并进行补充,以提高应急能力。同时,沿海石化企业专业应急能力欠缺,当初定位、布局上未能更好地兼顾沿海石化相关企业。此外,中国石油整体陆上水域溢油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应急中心现有海上应急能力,改变应急中心涉海河流应急能力不足的现状,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申请建设完善溢油应急设备库。通过完善布局,在沿海港口及陆上大型河流水域建设应急装备库,结合现有人员、技术及先进装备,提升集团公司各业务板块的溢油处置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和专家论证,确定在辽宁大连、海南海口及广西钦州建设3个沿海港口溢油应急设备库;在吉林松原、陕西延安、云南保山、甘肃兰州建设4个河流应急设备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海上应急中心多次对设备库所在区域高溢油风险设施、敏感水源分布及地理信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编制最终的设备配备方案。截至目前,3个沿海应急设备库和4个河流应急设备库部分设备已送达应急库现场并投入使用。

  “3+7”海上应急网络的构建和布局,不仅增强了海上溢油处置能力,而且初步改善了沿海石化企业和河流专业应急能力欠缺的局面,进一步提升了集团公司整体溢油应急处置能力。(记者杨军 特约记者刘李楠 通讯员张炳路)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前2个月我国煤价止跌回升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2个月能源生产情况显示,煤炭价格止跌回升。年初以来,随着供暖用煤高峰的结束,煤炭行业进入传统淡季,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持续下降。
    2017-03-21
  • 两大核电央企筹划重组 将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核建集团)正式宣布正在筹划战略重组。目前,两家核电类央企重组事宜正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2017-03-21
  • 1-2月火电发电量6950.9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06%

    据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监测的快报统计,1-2月份,全国发电量累计完成9014 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 00%。其中,水电发电量1196 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74%;核电发电量311 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 16%;火电发电量6950 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 06%。
    2017-03-21
  • 中国最大核电项目具备商运条件

    3月15日0时30分,我国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4号机组完成所有调试工作,具备商业运营条件,这也是2017年国内首台具备商运条件的核电机组。
    2017-03-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