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价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全球总供给与总需求、全球总供给与总需求增速、中国供给与需求增速以及国家政策等。在不同的阶段与历史条件下,主导因素不一致,但棉花的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棉花的供求关系。2013年全球与中国棉花供给远大于需求,库存绝对值与可用周期都将处于历史高位,供求关系将成为明年棉花价格变动的主导因素。棉花收储制度部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但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企业的利益与竞争力,棉花收储只能暂时托住棉价。2013年我国棉纺织品出口难度还会加大,棉纺织企业如果没有能力购买棉花,则棉花实际需求将大大减小。棉花价格将不得不进入下降通道。专家测算18400元/吨是皮棉生产企业的成本线,当棉价跌到18400元/吨时,皮棉企业因惜售使得价格有支撑。但最终市场因素仍起决定作用。预计在2013年4月份棉花收储行为结束后,棉花价格失去支撑,将步入下行通道考验18400元/吨的成本价。为此预计跌破成本价的可能性比较大。最终的价格部位将取决于宏观经济、我国纺织品出口情况。从历史情况来看,棉花价格曾跌破成本价,如2008年9月份的下跌,以及2009年前半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最终更会跌破收储价,如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19800元/吨的收储价以下。收储价、成本价有一定支撑,但并非牢不可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库存与消费情况分析:在产需这对影响棉花价格变化的主要矛盾中,在种植面积确定后,未来一年的产量大小确定性比较强。需求变化波动比较大。供需关系变动因素主要在需求端。在我国,棉花需求的变化将很大程度上由棉纺企业出口情况确定。从而棉花价格的变化与出口增速的变化也有很大的相关性。
2011/2012棉花年度,全球总产量2705万吨,总需求2239万吨,产量大于需求20%。期末全球棉花库存1515万吨,可用天数171天。预计2012/2013棉花年度全球总产量2543万吨,全球总消费2312万吨,产量大于需求10%,在棉花继续过剩的情况下,预计2012/2013棉花年度期末全球总库存1747万吨,可用天数205天,将再创新高。从我国情况来看,2011/2012棉花年度,我国总库存657万吨,为历史最高,可用天数289天,仅次于2001年。2012/2013棉花年度,预测我国总库存将达到808万吨,可用天数将达到380天,总库存及可用天数都将创下历史纪录。
二是从棉花供需增速情况分析:增速情况来看,全球方面2011/2012棉花年度,产量增速6.7%,需求增速-9.6%;2012/2013棉花年度,预测产量增速-6.0%,需求增速3.3%。我国2011/2012棉花年度,产量增速8.4%,需求增速-17.4%;2012/2013棉花年度,产量增速-4.9%,需求增速-6.7%。尽管市场对2013年棉花产量有减产预期,但基于当前充裕的棉花供给及沉重的库存压力,认为当前的中国及全球棉花高库存状态将成为2013年棉花行情的主导力量。
三是从全国农民种植情况分析:玉米与小麦一年可各熟一次,棉花一年熟一次。玉米与小麦套种可与棉花在土地用利用上有替代作用。经过专家测算全国棉花成本,按当前棉花价格8.64元/公斤,亩产240公斤计算,种植一亩棉花收入2073元。种玉米小麦年收入合计1705元。仅从收入上看,种植棉花收入大于玉米、小麦套种收入约20%。但在成本方面,种植棉花单位人工、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远大于粮食作用。即使不考虑耕作中的用工量,仅棉花采摘成本就在2元/公斤左右,占棉花售价的23%,去掉摘棉成本的话,棉花种植亩收入仅1593元/亩。因而在当前籽棉价格下,棉花种植的收益远小于粮食种植收益。更何况从2008年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
四是从棉纺企业出口情况分析:2013年我国纺织业出口将面临更恶劣的竞争环境,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再次下降。棉价的下跌对纺织企业也不是好消息。纺织企业需要储备3个月左右的棉花,市场棉花跌价引起库存材料的减值,同时,下游客户要求产品与原材料同步降价,这将引起公司毛利率的下降,纺织企业毛利率比较低,净利润对毛利率的变化敏感,从而业绩可能会大幅下降。
五是从国际市场价可分性:国内外棉价走势分化,国内在收储政策的支撑下,棉花价格企稳,但国外棉价持续下跌,当前中国与美国棉花价差达到9800元/吨,中国棉价比美国高出93%,中国与印度棉花价差8380元/吨,中国棉价比印度高出79%。无论绝对价差还是价差百分比,当前都处于最高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最终2013年棉花在政策及成本因素下,我国棉花价格一直高于国际价格。由于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完备性及整体相对优势明显,最终纺织品仍可以保持一定成本优势或成本相当,从而扩大出口。但未来随着东南亚、南亚国家纺织产业的完善及国内外棉价差的加大,我国棉纺织产业链将处于成本劣势的状态,从而纺织品出口萎缩。国内的棉花政策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可预计的期间内,我们认为取消政策从而国内外棉价快速接轨的可能性可为零;改变生产方式或直接补贴棉农的可能性也不大,维持现有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大。
来源:棉花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