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累月 荷纤维“快马”还需猛“加鞭”


作者:程醉    时间:2012-10-16





荷纤维实际上是指从荷叶茎部带状螺旋状导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长而成的植物纤维。它在有些地方也称为莲纤维、荷花纤维等。一般来说,荷纤维都是采取物理方法进行抽丝以及后期晾晒等处理。所以说,荷纤维相对来说是非常环保属于典型的天然绿色纤维材料。

我国人们利用荷叶、荷花、莲子以及莲藕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不过主要都是用于食用、药用。但是,在使用荷纤维制造纺织品方面则极为少见。然而,在我国邻邦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广大群众却有着利用荷纤维制作服装的悠久历史。近年来,这些地方的人民不但仍然延续着穿着荷纤维服装、使用荷纤维纺织品的传统。同时,荷纤维产品也已经成为了前往上述地区旅游的各国游客必买的纪念品。荷纤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为提高当时人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人为镜,观国外荷纤维的发展

“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这是陈毅元帅当年游览缅甸莱茵湖时候感慨于这里的湖光山色而写下的诗句。对于这位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元帅诗人来说,尚且对莱茵湖的风光如此推崇,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该地的秀美景色。事实上,莱茵湖一直以来都是缅甸的旅游圣地。很多外国来访的元首、贵宾也大多被缅甸政府安排到这里游玩。

毋庸置疑,莱茵湖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水世界。因为有水,再加上东南亚独特的气候环境,所以这里荷花莲藕种植也极为普遍。这里的荷花莲藕不但种植的规模大,其品质也是其它地方望尘莫及的。而目前世界上荷纤维生产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也正是缅甸的莱茵湖。

与其它地方的特色纺织工艺品生产模式不同的是,在莱茵湖地区荷纤维产品的生产一直延续着家庭手工作坊的模式。当地人认为荷花是神圣、高雅及纯洁的象征,所以他们采摘荷纤维的原料荷叶茎一般也会选择在每年荷花凋谢之后才开始进行。

制作荷纤维的第一步大多是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划蚱蜢船下湖将荷叶茎按照大致相同的长度折断,然后再捆绑成一定数量的束运回岸边。当地人的房子也几乎都是建在湖面上的吊脚楼,用船装运的荷叶茎可以直接拉到家门口。

随着荷叶茎送到,家庭作坊中的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因为,新鲜的荷叶茎要在一天之内完成抽丝其品质则更为优良。妇女们就在吊脚楼上席地而坐,然后拿起一束荷叶茎用一个特制的小而锋利的铁片将其尾部切开。接着,就是一个旋转加拉扯的动作,一根长长的荷纤维便出现在了她们的手上。如此这般不停的重复相同的动作,一个技术娴熟的妇女很快就能完成一束荷纤维的抽丝工作。

初加工后的荷纤维被成捆堆放,接下来就要进行脱胶处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地进行荷纤维的脱胶采用的全部是微生物脱胶工艺。也就是用水浸泡,然后假以时日待其自然脱胶。众所周知,这种微生物脱胶工艺对环境的污染很小,符合目前各国都要求环保的理念。据了解,当地坚持这种生产工艺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观念上,当地人大多习惯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与荷纤维产品的销售量不是很大也有直接的关系。当地荷纤维服装最大的消费群体仍然是寺庙里面的高级僧侣,以及高收入的群体。普通群众一般仅婚丧嫁娶等重大时候才会置办一套,往往都是一辈子仅购买一套。不过,随着目前到莱茵湖地区旅游的各国游客不断增多,荷纤维纺织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销量也在快速增加。

经过脱胶处理后的荷纤维还要进行晾晒、纺线等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能在当地特有的手工织布机上织成布料。操作这种织布机要手脚并用,手拉一下,脚踏一下,梭子来回穿梭,荷纤维便织成了布。最后再制作成衣服、围巾等产品进行出售。当地荷纤维纺织品交易市场在巴东的市中心,里面的每一家商店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荷纤维布料和衣服。

总的来说,虽然莱茵湖地区制作荷纤维纺织品已经又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采摘荷叶茎到最后制作成荷纤维纺织服装产品是一个工艺繁琐,好时良久的过程。据说,每织造一米的荷纤维布料大约需要荷叶茎35000根左右。因此,即便是在当地荷纤维纺织品的价格也是相当不菲的。

荷纤维纺织服装产品在缅甸莱茵湖地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它与当地的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财富。如同莱茵湖的风景,荷纤维产品的气质不是雍容富贵、光辉灿烂,而是环保自然,巧夺天工的。这对于我国一些热衷于化学脱胶,只求企业利益而不考虑环境责任的人是一个提醒。

来源:中国纤检杂志 作者:程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