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联网关注层面差异PK 原因不在技术


时间:2013-07-30





  几乎全球都在做物联网,在中国叫IOTInternetOfThings,在美国也叫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那么全球各地的物联网行业以及企业的产品有哪些差异?他们专注的物联网层面有哪些不同?这里来简单做一些对比。


  国内:感知层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国,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在依靠政府的驱动:工农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等等,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产品或者方案虽然没有很强的市场驱动力,但是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因此主要由政府出钱购买扶持。从行业环境的角度去看,中国目前并未实现较高的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建设感知层硬件设施,所以物联网产业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总的来说,目前发展较为迅猛,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云平台:应用层与用户体验

  多人觉得在技术方面国外比国内先进很多,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其实在日本、美国等电子信息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他们依然需要做很多底层的事情,包括网络搭建、数据采集等等。物联网带来的信息空间是庞大的,我们在物体连接至网络这一环节始终做得不够多。


  但是由于社会体制和创业投资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物联网行业产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感知层为基础,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做应用层的产品。比如IBM推出的车联网云存储服务,为用户提供可以记忆驾驶习惯的功能,这些用户习惯可以被车辆快速读取和转存,从而优化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较强的市场驱动力也会促使很多“不甘寂寞”的人去发明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尽管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但是也有获得不少用户支持的3D打印机、智能喂狗系统等等,经历了重重考验,成为极具特色的亮点。


  差异原因不在技术

  有些朋友总喜欢用“技术落后”来搪塞一切差异性问题。事实上国内极强的“山寨”能力已经说明差距不完全在于技术。在一些优秀的尖端产品出来之后,我们总能模仿学习出来。换言之,即使国内无法推出技术同样精湛的中国版“googleglass”,但至少可以简单实现功能,在产品创新度上同样可以带来震撼。这样有趣的新模式产品越来越多,也会吸引创业者和消费者去跟随开发。而总是看到一些企业打着物联网的名号去做上个世纪的事情,去争抢人满为患的传统市场,也让旁观者倍感焦急。


来源:经济学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