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运营商已经深刻的认识到OTT引发的这场产业变局,在涉堵乏力,自主创新业务市场化遭遇溃败之后,开始重新回归到移动互联网开放、合作的原始轨道,“微信沃卡”被业界定义为开启这张“竞合”之门的首枚钥匙。
近日,广东联通与腾讯共同宣布,将于8月8日推出“微信沃卡”,用户单独购买双方合推的一张特制的3G SIM卡,即可享受微信流量优惠等特权服务。广东联通也成为首家与微信深度合作的国内运营商。
在运营商与OTT的微妙关系里,从竞争走向合作,是打破产业垄断,实现共赢的关键所在。“破冰之旅”成为业内对双方合作意义的普遍认识。业内多位专家一致认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与内容是推动力,协作才是根本。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优劣互补,是实现共赢的必然通道。
OTT困境:运营商自主创新收效甚微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消费需求多样性的呈现,改变了长期以来运营商主导的信息通信市场格局。作为互联网接入第一设备,智能手机架起了“跨界”融合的桥梁,却也同时给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实验室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智能手机的消费触点向移动应用转向。而现阶段,以社交、音频等具有大流量、密集数据交互性特征的OTT成为了全球主流移动应用。这种变化,带来的数据流量激增也彻底改变了运营商传统的业务收入结构,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语音、短信收入开始向数据收入侵斜。但这种数据增量就目前而言并不能保证运营商利润同样增长。
收入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改变这种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运营商高层普遍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将以开放的姿态获取更多合作,把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互联网公司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共同做大市场。
实际上,在“去电信化”的道路上,运营商也着手从应用基地到专业化公司运作等方面做一些大胆的尝试,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并吸引了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合作。然而,随着OTT的强势来袭,智能手机用户24小时在线的机制,以及对运营商信令资源的无偿占有,加剧了运营商与OTT之间的矛盾激化。
为应对这场变局,国内运营商开始加速自主应用的创新与推广,从中国移动的Jego、飞聊到中国电信的翼信,都在试图改变这种格局,但对收入的拉动效果并未体现。以中国移动为例,2012年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营收占比由2011年的26.4%提升至29.7%。但中国移动的应用及信息服务的收入在数据业务中占比仅为9.6%。
互联网实验室的报告指出,运营商受限于人才、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发展互联网业务困难重重。同时,尽管运营商业务营收稳步增长,但自主应用对信息消费的拉动仍显乏力。
而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电信专家王立新看来,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在于,运营商对消费者影响力的下降。他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速产业格局的变化,未来既不是渠道为王、内容为王、终端为王,关键在于是否影响并掌控到最后的消费者,让消费者认可价值所在。但显然,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已明显弱于OTT企业。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 者:安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