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企业管理已难以应对企业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而企业80%以上的信息数据流是通过企业邮箱来流转管理的,企业邮箱将成为未来企业办公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
云模式的安全、便捷、快速的处理特点能否在企业邮箱快速落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那么企业邮件系统提供商们在2013年会有着怎样的发展机会?
企业邮箱走进云时代
42年前,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
26年前,中国有了“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伊妹儿第一步。
11年前,包括263、新浪、搜狐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托管型的企业邮箱服务。
10年前,还有很多企业对于企业邮箱一无所知,“企业邮箱”只不过是个陌生的名词。
而如今,企业邮箱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在发挥着其它网络产品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前十年,企业邮箱产品在国内的发展是属于PC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那随着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的风起云涌,电子邮件行业正面临着产业巨变的新十年。
社交网络不会取代企业邮箱
然而Email的前途未必一帆风顺。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向世人宣称:“Email已死”。因为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给Email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Facebook为例,其全球用户数量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十亿。
有越来越多年轻的网民更习惯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意见反馈交流,而四成19岁以下网友,会隔几天或有必要时才收一次Email。电子邮件真的会是“明日黄花”么?范甲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首先,在商务领域,电子邮件是比社交网络更加正式、更加安全、更加规范的沟通工具,具备一些如责任性、可记录、可审计等功能,非常标准。而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它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且显得随意化、个性化。
第二,电子邮件具有标准化和互通性的特点,电子邮件是最古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随着邮箱的发展,邮件地址和通讯协议作为一种规范标准,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大家开发的邮件系统都遵循这一组标准,这样全世界的邮件都具有互通性,这是电子邮件的一个优势。
而对于社交网络来说,截止到目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国际化的通用协议和标准。如果企业内部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还可以,但是当企业与合作伙伴、与其他企业之间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时,就会因互通性而受限。
第三,从用户整体需求来看,截止到2011年,中国使用电子邮件的网民约2.46亿;到2012年底,中国使用电子邮件的网民达到了2.51亿,网民使用率达44.6%。而中国500多万家使用企业邮件的企业只占企业数量的10%左右,还有90%的企业没有使用企业邮件,所以说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企业邮件需求增长速度也非常快。
“我认为企业邮箱这种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取代。”范甲博特别指出“但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变就是唯一的不变,电子邮件将来是否会和其他通信工具融合?
目前还不能判定,但作为企业邮件系统提供商,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根据一些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以及用户沟通交流习惯的改变,或需求的改变,我们也要不断去适应。未来电子邮件也有可能失去邮件的属性,但是我认为,电子邮件作为用户之间进行信息快速沟通交流的根本属性是不会变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邮箱也移动
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桌面互联网使用率下降,手机和平板电脑导致互联网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减少。范甲博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同时也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移动信息化的战略部署,移动信息化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潮流。
为了迎接移动办公时代,一些企业邮件系统提供商已经推出了针对不同移动终端的邮件服务,协助企业全面提升移动办公效率。
本土化的邮箱系统更接地气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着大、中、小三类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企业邮件系统的需求也不同。
对于大型集团化的企业来说,集团的各个分支机构都有独立建设的邮件系统,现在面临着集中化建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要向云计算平台进行迁移。
对于中型企业来说,虽然大多都配有邮件系统,但是也面临着如老一代的邮件系统存在垃圾邮件过多、海外邮件转发不畅通、系统不稳定、容量空间非常有限等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正赶上更新换代的时机。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机构的扩展,以及管理水平的上升,都有着比较强烈的使用电子邮箱的需求。
“这些情况为众多邮件系统提供商带来了很大的机会。”
但是,同样面临如此广阔的市场需求,像Gmail、Hotmail这类国际品牌的邮箱在国内却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对于国外邮箱品牌在华遭遇的“水土不服”,行业资深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本土化的需求。
和“洋品牌”相比,本土企业存在以下三点优势:本土企业更加重视技术上的创新和本土化的服务需求;本土企业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运维与售后服务;在价格方面,本土企业也占有绝对优势。
来源:比特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