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创新改革人物”评选活动正式揭晓。位于绵阳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成功入选,这不仅是绵阳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新突破,其价值还在于对其他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效应。
一项好的技术成果,要变为成熟的产品,甚至延伸出一个产业,需要打破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这一点,仅依靠技术人员或企业“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如何破题?绵阳选择从技术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入手,创新模式,助推实验室与企业“携手”合作,从而为军民融合产业增添动力。
建立军地协作促成多方“联姻”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拥有18所国家级的科研院所,26名两院院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科研资源十分丰富。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蕴藏在军工科研院所内的技术优势,相当部分仅在实验室里,没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给绵阳带来了机遇。在此机遇下,绵阳创新开出了建立军地协作机制这一剂“药方”,由政府出面“做媒”,建立完善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促成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校等“联姻”,共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初步构建起了军地互动交流、国防重点保障、军民资源共享、多方联合促进的“四种机制”。
受惠于此,绵阳先后催生了利尔化学等238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覆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等300多个专业领域,目前,绵阳市军民融合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军民融合层次和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畅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
一项技术,能不能形成产业,考量的不只是技术水准,还离不开企业的现实需求。技术的供给与需求,只有在双方契合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有鉴于此,2016年5月,绵阳正式启动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旨在打造全国军民两用技术交易集散地。据介绍,该交易中心是一个技术发布和交易的平台,不仅可以服务四川,更能辐射全国。
据了解,借助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从发布相关需求到寻找技术解决方案,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帮助一家广东公司促成了一笔技术交易,总金额将达数千万元。而在此之前,该公司在国内寻找了多年,却一直没能找到满意的技术解决方案。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一端连接着绵阳众多的军工科研院所,储备着丰富的技术资源,另一端对接着企业,为企业技术需求短时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可能。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8.3亿元,比前年增长了约30%。
让科研资源成为企业研发的“外援”
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个困难:购置和运行维护大型科学仪器成本过高。与之对应,诸多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精密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丰富,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机制束缚,造成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又很难向社会开放。
将科研仪器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对接,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创造更多价值。2017年1月,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在绵阳正式揭牌运营。该平台通过“互联网+仪器服务”模式,有效聚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专业服务。平台计划到2020年实现整合仪器资源1万台以上,年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建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级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是完成交易即可。因为实验室研发出的技术往往不能直接进行产业化,还需要对其进行“再研发”,使其在成本控制、批量生产等方面得到完善。
有鉴于此,绵阳设置了专门机构,为技术成果提供“再研发”服务,解决部分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开设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并与投融资机构合作,为技术成果孵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绵阳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2016年绵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271家,总数达到9144家。
在一系列条件的促成下,实验室内的雄厚技术资源,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现实生产力,推动绵阳在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明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