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进入生产线,伴随着浓郁的炒青稞香味,几道工序过后,一袋袋青稞饼干被生产出来。如今,川西高原传统的青稞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惠及当地民众。
青稞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是川西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甘孜县,被称为“康北粮仓”,青稞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但多年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受到制约,导致当地民众种植积极性下降,增收脱贫困难。
“前几年,我们去百姓家里发现,他们囤积着大量青稞,少的有七八千斤,多的有几万斤。”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当地人有“储备粮食防天灾”的传统观念,另一原因是青稞收购价低,老百姓不愿出售。
为了提高青稞产业附加值,该县2017年派出工作组到拉萨、广州、上海、成都等城市考察青稞食品加工,最终决定与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现代化青稞食品。
“我们想让他们在甘孜县直接投资建厂,跑了三趟才敲定。”雷建平说,目前总投资6000多万元、集“收购+加工+存储+展览”为一体的青稞文化产业园已进入试运营,通过园区实现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青稞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目前,该园区内的青稞饼干生产线正在试运行。在生产车间,饱满的青稞依次被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最终可生产出5种不同口味的青稞饼干。
“这条青稞食品生产线可以说是国内先进的。”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在甘孜县的生产负责人吴建华表示,该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生产青稞食品,此前青稞多来自青海,“来到甘孜后发现,这边的青稞品质很好,颗粒饱满,青稞粉香味浓郁。”
雷建平说,目前产业园一年可炒制青稞熟粉4800吨,另可生产青稞饼干18000盒,青稞饼干实现“出川入海”——走出四川,进入上海市场。
青稞产业附加值提高了,当地的青稞收购价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以前甘孜县青稞市场价为每斤1.6元,如今已达2.2元,民众的种植和出售意愿随之增强。
“我们家去年卖青稞总共得了4万多元。”56岁的甘孜县呷拉乡自贡村村民昂伍向巴算了一笔账:家里面10亩地全部种上青稞,一年下来可以卖得4万多元。“现在青稞值钱了,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巴适得很。”
据了解,除青稞饼干外,甘孜县青稞文化产业园还完成了青稞面包、青稞饮料等产品的先期研发,未来将陆续投产。据预测,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以实现年产值13365.6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894元,户均增收3310元,可以惠及甘孜全县179个行政村。(王鹏 刘忠俊)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