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报业信息频道 > 正文
用好中央厨房机制 再造党报传播优势

  正值辞旧迎新之际,中宣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我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和全体职工,对奇葆同志和中宣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长和兄弟新闻单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新的舆论生态、社会生态和产业生态,思想理念、新闻生产、内容传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受众规模出现萎缩,产能分布与受众需求之间出现错配,舆论引导边际效应出现递减。可以说,媒体融合是我们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是我们顺时应变的科学选择,是我们强魂健体的必然选择。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宣部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起步早、进展快、效果好。


  20年前,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率先创办网络版,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与第一家上市的中央网络媒体,目前,人民网除了中文版本外,还拥有7种少数民族语言及9种外文版本,日常传播覆盖超过1.3亿人,网民遍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之一。


  在人民网的实践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人民日报的新兴媒体发展迅速。近年来,报社把融合发展列入"一把手工程",专门制定《人民日报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施工图和进度表。提出围绕舆论引导和信息服务两大基本任务,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传播渠道集群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品集群。我们成立了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全社联动,一体部署,加快各领域重点项目推进。我们每季度召开融合发展办公会,研究规划设计,论证重点项目,解决突出问题,压实主体责任。


  我们跟踪前沿技术,紧盯最新业态,在新媒体建设上持续发力。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正式上线,目前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三大平台上的粉丝总数突破8900万,单条微博在各平台上的平均转发评论数超过6000次。2014年6月,我们顺应移动互联的发展趋势,上线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信,目前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达到1.54亿,微信粉丝超过840万。我们还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目前,人民日报账号总粉丝量已达3362万。


  此外,人民日报各个编辑部、社属媒体也开疆拓土,打造了一批植入党报基因、独具风格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如海外版的"学习小组""侠客岛",在新媒体领域形成很强的品牌效应和吸粉效应。


  今天的人民日报社已由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目前,报社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账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形态、320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覆盖总用户超过3.5亿。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舆论引导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初具雏形。


  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的投入使用,在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改革了管理体制,使整个管理架构从过去的以报纸版面为中心开始转向报纸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它变革了运行机制,强化了互联网思维,体现了移动优先、一体发展理念;它再造了新闻生产流程,建立起适应融合传播的策采编发网络和流程。从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就开始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在领导人高访、9·3阅兵、习马会、G20峰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中,中央厨房已启动运行20次,有效提升了人民日报的网络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2016年11月29日,奇葆同志亲临人民日报社调研指导,遵照奇葆同志指示,我们重新拟定中央厨房运行方案,从报社实际出发对现行体制机制做出重大改革调整,力求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方面有新突破,推动人民日报融合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这个方案得到云山同志、奇葆同志的充分肯定。


  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促进的过程。推动深度融合,关键是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主流媒体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覆盖新的传播渠道、吸引新的受众群体。我们已经投入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报道指挥平台;开发出全媒体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分发系统;研制成功简便实用、容易操作的H5、VR制作技术。我们还加快建设三大主体工程:一是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迭代项目,丰富呈现形式,改善用户体验;二是中央厨房的全媒体新闻大厅建设,形成资源互联互通、业务一体联动的中控平台;三是人民日报数据中心项目,瞄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运行机制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策采编发网络,再造策采编发流程。主要是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


  总编调度中心在统筹报道策划、整合新闻资源、调度采访力量、协调技术支持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其运行机制包括:建立总编协调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由总编辑主持,部署重要宣传任务,会商重大报道选题,评点一周传播效果,协调采编对接联动。建立值班总编辑制度,分设白班和夜班值班副总编辑,白班副总编主持每日采前会,负责选题策划、报道组织、采访安排、计划落实;夜班副总编主持每日夜班编前会,研究版面安排、审定夜班版面、处理重点稿件。建立采前会制度,由白班副总编主持,每日召开,报、网、端、微全媒体参加,汇报选题策划,通报新闻线索,研究当日舆情,确定重点稿件,布置采编对接。


  采编联动平台实行采访、编辑、技术部门联席办公,随时会商,全天候值守、全领域覆盖、全链条打通、全流程协作。采编联动平台分设全媒体编辑中心、采访中心、技术中心。编辑中心根据上级报道指令和总编调度中心布置的任务,策划版面安排、设计页面呈现、联系记者、组约稿件,落实采前会布置的任务;采访中心根据上级报道指令和总编调度中心布置的任务,组织调度记者落实采访任务、审核记者稿件,并及时向总编调度中心反馈采访中遇到的问题;技术中心根据前方采访需求,及时调度采访设备,为前方记者提供技术支持、提出技术方面的建议,同时根据各编辑中心要求,做好多媒体呈现的个性化方案。各中心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协调会、碰头会等,沟通情况、会商选题、交流观点、讨论问题,协调解决采编流程和前后方协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改革采编部门设置,强化各媒体总编室职能。为推进深度融合,我们对编制体制、机构职能、人员配置做出重大改革和调整。


  一是实行编采分开。各专业采访部门不再承担报纸版面编辑任务,原由各部门负责编辑的周刊、专版,一律交由总编室负责。在总编室增设若干编辑室,人员从原部门划转。二是统筹采访力量。对报、网、端、微采访力量实行统筹管理、打通使用。地方分社统一管理人民网地方频道采访力量,充实壮大一线采访力量;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各专业部门统筹调度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人民网对口专业的采访力量。三是统筹技术支持。由报社技术部和媒体技术公司牵头,整合人民网、新媒体中心技术力量,组建日常技术运营维护、可视化制作、无人机航拍等服务团队。四是建立融媒体工作室制度。鼓励报、网、端、微各采编部门人员按照兴趣化组合、项目制施工原则,组建融媒体工作室,实施资源嫁接,组织跨界生产,为人民日报报、网、端、微提供优势产能、优质产品。五是按照媒体形态,分设报、网、端三大总编辑室,负责各自内容总成、终端呈现。


  第三,强化绩效考核,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依托中央厨房形成的新的采编体制机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来保证。


  一是改革考核体制。划归各专业采访部门统筹调度管理的网、端、微记者,身份不变、待遇不变,其基础工资由原单位发放,绩效工资归各专业部门考核评定。二是实行优稿优酬。对稿件实行"基础稿酬+优稿优酬"制度,稿酬向独家、原创、首发倾斜,与首发率、转载率、落地率挂钩,加大"好新闻"评选和奖励力度。三是建立新闻传播力排名制度。由中央厨房媒体传播效果跟踪系统实时监测、动态排名,评定每日传播5强、每周传播10强、每月传播20强,分别给予奖励,并作为评选好新闻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融合传播部门考评制度。对各专业部分别设定融合报道的每月基数,对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考评,表现优异的部门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考评结果作为年终部门评优的重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中央厨房运行机制现阶段只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网三家媒体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扩展到社内其他媒体,最终实现人民日报媒体阵营的全面融合。


  中央厨房的运行开启了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尽快把人民日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作者:人民日报社社长)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中宣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