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从“砸冰箱”谈中国“工匠精神”

  有幸在国家博物馆看到国博收藏092号文物:一把大锤。


  时光回到1985年12月,因有用户反映所购冰箱有问题,时任海尔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力排众议,把仓库内不合格的76台冰箱当众砸毁。亲手抡起大锤砸了第一锤,就是一柄大锤,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这把不会说话的“海尔大锤”活生生地反映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质量的历史,树立了企业、行业典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经济突破发展思考是“百家争鸣”,从2016年流行语“蓝瘦,香茹;洪荒之力;小目标……”等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在互联网+经济冲击之下,忘记经济发展之本,浮躁之心上扬,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催生一些企业来去匆匆,重眼前利益,而忽略或根本就没有产品的品质灵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助推企业发展上也只是求量,求暂时看得见的政绩,“杀鸡取卵”营造一时的轰轰烈烈,政企联手打造“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不断“输血、造血”恶性循环,“高、大、上”外面光,“虚、假、冒”内里烂。


  放眼看世界,德国没有一夜暴富企业,他们发展理念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大多是传承百年的“家族企业”,精益求精“德国制造”成为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严谨、认真、刻板和对细节的固执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是精雕细琢,彰显着细腻的心思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实际上,“工匠精神”本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创造力的本然体现,庄子“技进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从庖丁解牛到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从青花瓷的美到苏州园林的巧夺天工,无不闪耀着中国人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致专一。


  细研中国和德国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有很大差别的,出发点一样,但在实施过程却大不相同:德国是主动式,中国是被动式。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来完美的诠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疾呼“要坚守实体经济,……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虚财浮利的诱惑。”著名企业家聂圣哲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要从手熟生巧到“精造”再到“创造”。要从祖辈们精湛的手艺中汲取经验,从国外成功经验中找到不足。海纳百川,从“匠心”到“匠魂”。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中国不论何时也更需要多几次“海尔砸冰箱”来警示鼠目寸光者,每年的“3.15”不再是问题的曝光而是更上层楼的颁奖晚会。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