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各地产经 > 正文
东三省经济面临困境 东北工业如何弯道超越

  2015年东北“失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经济状况、投资比重、人口变化等各类数据都显示东北三省的经济面临巨大困境,“振兴东北”口号言犹在耳,十多年后为何迎来的是“失速”?这固然与中国,乃至全球的大经济环境有关,但与东北自身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模式单一等关联密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制造业成为东北摆脱困境的主要思路。

 

  危机往往就是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都面临转型,除了互联网经济兴起,全球性的工业革命也在2015年正式拉开序幕,德国和中国相继围绕工业制造和产业融合提出“革命性理论”,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开始朝全球先进制造业大国的目标进发,这也是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地区的一次机遇。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背景下,进行制造业全面升级的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需要抢占下一轮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就必然在国家政策、财政投入、科研投入、体制机制创新、项目扶持等方面作出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安排,而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有先天性的基础和优势。

 

  东北要做的就是要借助这次政策红利,打破内部的体制机制障碍,树立以市场分配资源的基本理念,通过混合所有制度改革,为传统制造业引入新的发展动力和理念,承接好国家资源,聚集好社会资源,激发出内部潜力,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越”。

 

  聚集优秀人才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好坏,最大的障碍不是国际势力形成的障碍,不是经济大趋势形成的压力,而是这个区域的主政者和企业家是不是保守、是不是僵化、是不是能够解放思想。官员思想不解放,总书记指出的“体制机制障碍”就破除不了;企业家思想不解放,这个区域的经济就没有未来。

 

  同时,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不会放弃东北,我们自己更不能妖魔化东北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能盲目看衰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的前景。新时期的制造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也有明确的决心和规划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强国。在这方面东北有着雄厚的基础,只要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必然能把握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再次站在世界制造业之颠。

 

  新时期的制造业,越来越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为了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升级改造,东北必须把引智引技工作放到比招商引资工作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我们为了引入一些企业,一些项目,非常舍得给优惠政策,但是回过头来算算账,效果可能并不好。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政府应该在地区引智引技的工作上做出表率。要想用好人才,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所以政府要加大对人才落户东北的补贴力度。南方很多城市对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补贴能达到一名博士后一年补贴15万元以上,没有这个力度,谈不上政策优势。

 

  要想汇聚高端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比如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收入水平,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交通便利程度等等,这个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客观的说要让东北立刻达到这种程度,也不现实。所以,要想在很快的时间内达到人才聚集的目的,不妨换个思路,用信息技术做到人才的虚拟聚集。高端人才最高的成本是时间成本,用信息传递代替物理距离的跨越,是节约时间的最好办法。所以要善用信息技术,做到远程联系,整合全球智力资源,让不为所有的人才,也能为我所用。

 

  拥抱“互联网+”,用好金融工具

 

  拥抱“互联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生产所必须的智能化、定制化都是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的。除了这些必然的应用,东北的工业发展还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把东北现有的工业研究力量重新整合,把“互联网+”这个概念扩展到“技术+”的概念,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弥补东北高端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让东北尽快抢占“中国智造2025”这一高地。

 

  在这方面东北有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强的潜力,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发达的地区,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工业体量很大,投入相同数量的资源进行“互联网+”升级,会取得更好的乘数效果。第二,传统工业密集,能够快速互相学习,不断推广复制先进经验,在一个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企业带动下,会快速出现一批优秀成功企业。同时,互联网时代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一个低成本试错,快速看到效果的机会,依托“互联网+ ”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东北制造业完全可以恢复往日的荣光。

 

  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优化传统产业,资金都必不可少,用好现代金融工具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以小博大,还可以降低风险。

 

  用好金融工具首先是企业要和资本市场相结合。只有一个股权开放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保持活力。对企业来说,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资本的进入,能够帮助企业在内部治理和外部拓展两方面都获得收益。东北的制造业相对保守,对于股权投资往往心态不够开放。这个时候,各级政府组织要做出表率,能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大型国有制造业,要率先进行改造,在引入股权投资者的同时,也就是引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 。同时,也要让民营企业家更全面地认识资本市场和股权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特别是门槛相对较低的新三板。

 

  用好金融工具还要充分利用金融的引导作用。东北地区要成立专项的产业基金,针对现有的制造业升级改造提供专项补贴、投资。这个基金的募集方式要是开放式的,运营方式要是市场化的,充分将不同的投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项目中来,一方面能够解决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也是用市场化的手段保障了投资的效率。

 

  重视品牌与品质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商品、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必须要在社会上有足够的正向形象和名气,否则就是东西再好,也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制造业没有科技创新就不会有附加值,没有品牌就更不会有附加值,相比科技创新而言,东北的企业在品牌运营上做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而很多比较有名的品牌,尽管是东北走出去的,现在也在快速地脱离东北概念。从品牌运营的角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东北的政府和企业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

 

  现在东北面临的主要问题两个:第一是,东北区域内的企业有知名品牌的还是太少,缺乏专业品牌运营概念;第二,东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本身这个品牌的美誉度在下降。建议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提高对品牌建设的重视,这其中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来运作,要很多硬件和大环境的改善来支持,任重道远。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在运营的同时,还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在现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里,显得更加匮乏。而产业工人对自己生产产品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恰是任何一个工业强国的基础,也和“中国制造2025” 强调的质量保证不谋而合。

 

  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曾经是质量一流的代名词,但是随着重工业困境的到来,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出现下降,部分产品的品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劳动收入分配占比,提高工人的待遇,保障工人的福利;第二,要对社会进行再教育,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提高熟练技工的社会地位;第三,要对产业工人进行全面的“工匠精神”教育,鼓励工人立足岗位做好工作;第四,要加强区域内的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后备人才。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