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机遇和挑战

  三、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两个“前所未有”

 

  (1)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畜牧业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成为社会焦点,舆论热点。尤其是2009年以来的“猪流感”、“瘦肉精”、“皮革奶”、“速生鸡”等事件对行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消费者的不信任和猜疑越来越深。

 

  (2)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2007年以后,中央密集出台扶持政策,2006年中央财政扶持畜牧业资金38亿元,2013年增加到350亿元。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必要性表现在:一是满足城乡居民肉蛋奶消费需求,仍然要发展生产,立足国内保供给;二是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支持稳定畜产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事关稳定消费物价水平。可能性是财政增收导致财政宽裕和“两个趋向”论断的提出。

 

  2、面临的机遇

 

  肉蛋奶需求仍将刚性增长

 

  据测算,近年来每年新增肉类消费需求超过8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左右,虽然需求增速在减缓,但至少到2030年需求增长的格局不会变。禽蛋消费目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增长空间不大,但农村居民消费每年仍要增长3%以上。奶类消费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大,预计未来几年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奶类消费增速分别为3%和5%。

 

  畜牧业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1985年《草原法》开始实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施行,2007年重新修订;1999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发布实施,2012年重新修订;2006年《畜牧法》颁布施行;2008年《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实施;2013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发布,于2014年1月1日实施。至此,农业部陆续制定了18个配套规章。

 

  畜牧业扶持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粪污处理、畜禽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扶持资金逐年增加。

 

  二是畜禽良种工程和良种补贴,1998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目前每年约2亿元。2005年启动良种补贴项目,2013年约12亿元。

 

  畜牧业转型升级有了初步基础

 

  首先,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全国有种畜禽场1.5万多个,初步建成了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和改良站为主体,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其次,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2013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100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0.8%、34.7%和41.1%。最后,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目前生猪、肉羊、奶牛优势区域省份出栏量(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1%、92.6%和87.4%。

 

  3、面对的挑战

 

  资源压力增大

 

  蛋白饲料短缺问题突出:豆粕进口依存度达80%以上,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畜禽养殖用地难、贷款难、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畜牧业增产难度加大。

 

  (2)环境约束趋紧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模养殖的粪污处理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纷纷出台禁养和限养政策,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环保部门乱收费、地方政府强拆等不正常现象。

 

  (3)养殖风险突出

 

  一是动物疫病风险。疫情决定行情。疫病造成的产业损害不仅仅是死亡损失,更重要的是心理恐慌。如H7N9,2013年3月31日病例公布后,消费者谈禽色变,至5月1日白条鸡价格下降19.4%,肉鸡鸡苗价格下降48.9%,一些主产区产品销量减少了一半,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二是质量安全风险。质量安全事件的爆发有三大危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冲击和影响行业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近年来的畜产品安全事件证明:每一次事件都造成消费信心下降,继而寻找更昂贵的替代消费品,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因产品卖不出去,影响生产者积极性,进而影响畜产品供给大局。

 

  (4)不实信息危害大,舆论炒作危害更大

 

  H7N9疫情发生以来,经过媒体的渲染,人们谈禽色变,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黄羽肉鸡受影响最大,其次是白羽肉鸡,再次是蛋鸡。最艰难的时期是今年1-2月份,300个监测村肉鸡存栏从2013年3月份的2349.9万只下降至1672.4万只,下降了28.8%,为有监测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当月出栏1只肉鸡亏损0.85元,养鸡场户亏损面达到47%,还能盈利的主要是合同户,龙头企业承担了损失。

 

  四、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1、调结构

 

  (1)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

 

  为适应口粮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的转变,农业结构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长远来看还是要走“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的路子,减轻耕地和水资源压力。

 

  (2)调整畜牧业产业链结构

 

  产业链各环节脱节带来生产波动、质量安全监管难、利益纠纷多等诸多问题。产业化是大方向,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的结合。调整产业链结构需要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2、控风险

 

  一是控制疫病风险,不但要关注动物重大疫病,也要关注常规疫病,同时应提高传染性疫病的动物扑杀补助标准,健全政策体系。

 

  二是控制市场风险,应建立健全生产预测预警体系,探索更符合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调控方式,同时重视媒介事件的应对,从应对体系、应对预案等方面逐步加强。

 

  3、提效率

 

  要不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有效应对比较效益下降,最终还是要提升规模化水平。解决好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母畜禽生产效率十分关键,是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4、保质量

 

  安全的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抓生产和抓监管要“两手硬”。质量安全分段监管弊端多,应推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

 

  5、促环保

 

  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经营方式,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2条记录       第2页 / 共 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