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我国摩托车产销量呈现“环比下降、同比增长”的态势,外贸出口延续较高增长势头;休闲娱乐类大排量摩托车市场持续保持高增长,外贸出口的强劲增长也对整个行业发展形成了显著的拉动作用。摩托车行业呈现出产销、出口、经济效益“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向好态势。
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市场承压的背景下,中国摩托车产业以“结构性升级+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
产销基本面稳固 增长质量提升
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指出,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摩托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依然稳健,特别是在出口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潜力。
2025年1-10月,我国摩托车产销分别完成1826.56万辆和1823.5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73%和10.38%,延续了前三季度的稳健增长势头。
燃油摩托车基本盘稳固,产销分别为1530.99万辆和1534.28万辆,同比增长12.33%和12.92%。电动摩托车在调整中蓄力,产销分别为295.57万辆和289.26万辆,产量同比增长3.13%,销量同比下降1.36%。
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指出,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摩托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依然稳健,特别是在出口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潜力。
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成为最大亮点。1-10月,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摩托车产销量分别为83.27万辆和82.23万辆,同比增长29.85%和29.68%,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0月,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车销量为6.09万辆,产量同比增长7.78%。尽管当月销量因终端市场进入“冷冻期”略有下滑,但累计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更深入分析排量结构,500cc以上车型增长尤为显著。其中500cc-800cc(不含500cc、含800cc)车型1-10月累计销量16.1万辆,同比暴增128.7%;800cc以上大排量车型累计销量2.0万辆,同比增长70.5%。
产品结构呈现明显分化。1-10月,跨骑车产销947.97万辆和946.58万辆,同比增长16.33%和16.57%,以59.44%的占比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弯梁车增速亮眼,产销同比增长28.67%和31.4%。而踏板车产销则同比下降4.06%和6.07%。
张洪波在分析产品结构变化时指出,国产中大排量摩托车正在迎来新一轮窗口期,2025年发布的新品都有了质的变化,产品力显然更强。
出口市场量价齐升 全球布局深化
1-10月,我国摩托车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车出口量达1101.85万辆,同比增长22.28%;出口金额7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局面。
1-10月,我国摩托车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车出口量达1101.85万辆,同比增长22.28%;出口金额7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局面。10月出口105.1万辆,其中二轮摩托车出口100.6万辆,同比增长19.8%。
大排量摩托车出口表现尤为亮眼。1-10月,250cc以上排量摩托车累计出口44.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59.1%。仅10月份,250cc以上排量摩托车就出口了3.7万辆,同比增长12.3%。
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等国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传统市场也实现回暖。
张洪波强调,东南亚电动摩托车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环保政策推进,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企业出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10月,出口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大长江、隆鑫、广东大冶、广州豪进、宗申等,上述十家企业共出口676.34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61.38%。
头部效应明显 自主高端化突破
大长江销量达221.63万辆,远超其他企业,表现出绝对领先地位。隆鑫、宗申分别以133.75万辆和94.58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三位。
燃油摩托车市场,头部企业地位稳固。1-10月,燃油摩托车销量前十名企业(集团)为大长江、隆鑫、宗申、广东大冶、新大洲本田等。其中大长江销量达221.63万辆,远超其他企业,表现出绝对领先地位。隆鑫、宗申分别以133.75万辆和94.58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三位。
电动摩托车领域,传统电动车企优势明显。1-10月,雅迪科技集团以80.8万辆的销量领跑,浙江绿源、宗申、江苏淮海、春风动力分列第二至五位。
大排量市场,自主品牌高端化成效显著。10月份,春风动力、隆鑫通用、钱江摩托位列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车销量前三名,头部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三家企业组成的CR3(行业集中度指数)市占率合计达43.7%。
其中,春风动力250cc以上车型10月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27.8%,市占率为18.8%,其主力车型包括800MT、450NK等。隆鑫通用250cc以上车型10月销量1.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62.7%,市占率为18.2%,旗下“无极”系列如DS900、SR650等增长迅猛。钱江摩托凭借赛921、骁800等热门车型,稳居第三。这三家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的第一阵营。
春风动力表现尤为亮眼。10月两轮车总销量达4.5万辆,同比增长68.7%,其中极核电摩销量2.8万辆,同环比大幅增长。公司1-10月两轮车累计销量46.7万辆,同比大增84.6%。
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对全国86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的统计,1-9月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摩托车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1.03亿元,同比提高13.4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25.69亿元,同比提高14.38%。
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对全国86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的统计,1-9月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摩托车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1.03亿元,同比提高13.4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25.69亿元,同比提高14.38%。
1-9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5.53亿元,同比提高14.70%;实现利润总额89.73亿元,同比大幅提高40.14%,利润增幅远高于营收增幅,显示盈利质量提升。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1-9月研发费用达35.30亿元,同比提高8.63%,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营业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依次为宗申、春风动力、隆鑫、大长江、新大洲本田、林海动力、大冶、雅迪、钱江、五羊-本田,营业收入分别为130.22亿元、123.04亿元、120.29亿元、118.11亿元、67.52亿元、47.49亿元、46.82亿元、44.14亿元、39.65亿元、37.30亿元。前10家企业营业收入共计774.57亿元,同比提高21.41%,占行业总营业收入的64.25%,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国产摩托车产品力实现质的飞跃。张洪波秘书长指出,相较于前几年,2025年国产中大排量摩托车发布的新品产品力明显更强。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米兰摩托车展上,中国品牌高端车型频出,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春风动力展示了完全自主研发的公升级ADV车型1000MT以及性能旗舰V4 SR-R Prototype。
隆鑫通用则推出了全场景ADV踏板SR4 GT等新品。钱江摩托旗下QJMOTOR品牌也带来了全新的赛921和骁800等车型。这些车型不仅在排量和配置上与国际品牌看齐,更在设计和创新上展现了独特的品牌特色。
自主高端化突围成效显著。从排量结构看,大排量车型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500cc-800cc(不含500cc、含800cc)细分市场同比增幅达128.7%,800cc以上大排量细分市场增幅达70.5%,表明中国品牌已成功突破传统小排量的局限,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全球化运营深入本地化。隆鑫无极品牌经过五年发展,已成长为国产休闲娱乐运动机车头部品牌,在海外建成销售网点1165个,其中欧洲地区近900家。
钱江摩托选择以独立姿态亮相国际摩展,推出涵盖街车、巡航车、仿赛等六大品类的全新车型矩阵。
全球化布局叩响高端化市场
展望未来,张洪波秘书长指出,中国摩托车产业正迎来“新机遇、新征程”。
尽管成果显著,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市场政策限制仍是行业关注焦点。张洪波表示,摩托车企呼吁百余座城市放开“禁限摩令”,如果全国100多个城市解禁摩托车,保守估计国内销售每年增长300万-500万辆。
产能利用率偏低问题也值得关注。根据行业数据,当前摩托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39.85%,相较汽车产业2024年72.2%的产能利用率有较大差距。
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墨西哥政府向国会提交议案,拟对中国摩托车征收35%的关税。东南亚市场虽然通过亚洲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解决了马来西亚和印尼市场的问题,但其他地方关税壁垒仍然存在。
展望未来,张洪波指出,中国摩托车产业正迎来“新机遇、新征程”。一方面,随着电动自行车新标实施和摩托车路权政策的逐步放宽,电动摩托车在城市通勤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休闲娱乐摩托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物流、快递等领域的需求释放,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将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而摩托车文化的兴起和顶级赛事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摩托车的社会形象,推动产业从“工具属性”向“生活方式”转型。
春风动力、隆鑫通用、钱江摩托等头部企业在2025年米兰展上的表现,只是中国摩托车产业全球化的一个缩影。随着500cc以上大排量车型销量同比翻番,海外渠道网络日益完善,中国摩托车品牌正集体叩响全球高端市场的大门。
“墙内开花墙外香”,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当前的中国摩托车产业。国内市场夯实基础,国际市场开疆拓土,这条双轨并行的发展道路,正引领中国摩托车产业走向更具韧性的未来。(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