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在蓬勃发展且已在全球范围引发深刻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质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适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
人才资源是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举措。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合理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发展需求,开设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类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人才。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根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广泛开展在职员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支持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产学结合的模式,将教育资源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树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理念,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式,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企业要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投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人才的使用、引进、评价、激励等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制定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人才向人工智能基础层聚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智能产业发展人才根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智能社会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潘铎印)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