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价格”走向“优价值” 调味品加速奔向健康化、智能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4





  作为重要的民生行业,调味品行业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及解决就业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调味品行业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制造业普遍面临的供给过剩问题,使得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竞争压力,行业“内卷”现象日益明显,调味品行业也不例外。业内人士表示,商业竞争和商业文明的进步依赖于技术创新,企业应从“卷价格”向“优价值”转型,推动行业加速奔向健康化、智能化。


  走价值驱动新路


  “调味品行业要从'低水平重复竞争'转向'高质量价值竞争',要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引导企业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创新发展,从'卷价格'走向'优价值',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在近日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举办的味动中国(阳西站)--2025调味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白燕如是表示。


  调味品行业近年来产品出厂价持续走低,增收不增利现象显现,市场竞争加剧。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联合线下零售监测网络平台马上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调味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跌幅2.99%。今年,终端价格战事未见松动,各大品牌仍围绕价格带“死磕”。


  “'内卷'是一种恶性竞争,源于同行间对有限资源的激烈争夺。”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竞争导致竞争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整体压力增大,但最终却可能导致效率降低。无底线的“内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契约精神,最终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行业发展的平衡。


  从长远看,作为民生刚需,调味品的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市场潜力依然较大。今年,我国经济在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稳步前行。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装备制造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势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内需市场持续恢复。在行业层面,调味品行业继续保持小幅增长,2024年百强企业产量增长3%,销售收入增长3.9%;上市公司表现尤为亮眼,发展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细分品类中,酱油销售收入增长6.2%,酱类产量增长9.8%,显示出强劲活力。


  “这些数据表明,行业正在品质升级与品类多元的双轮驱动下,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面对新形势、新变局,企业必须坚定走出一条差异化、价值驱动的高质量新路。”白燕如是表示。


  向健康化、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调味品中的“隐形盐”“隐形糖”极易被忽视。酱油、蚝油、豆瓣酱等常用调味品含盐量颇高。成年人每天的钠适宜摄入量约为2000毫克,而15毫升生抽的钠含量就可能超过1000毫克;味道鲜美的蚝油同样属于高盐调味品,10克蚝油中钠含量可能达到500毫克;一勺豆瓣酱约20克,钠含量可达600毫克以上。从含糖量来看,番茄酱含糖量可达22%-25%、沙拉酱含糖量约40%、甜面酱每100克含糖量在20-30克之间。为满足消费需求,健康化成为调味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对减盐、减油、减糖十分重视,多年来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要求控制糖、盐摄入;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明确要求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统筹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三减”是重要方向,其中两项与调味品行业紧密相关,这也为行业发展提出了要求--行业健康转型不能以牺牲风味为代价,而是要通过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全链条的生态协同,破解“减盐不减咸、减糖不减甜”的技术难题,实现口味与健康的平衡。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步营表示,将从贝类中提取的天然咸味与鲜味增强肽运用在调味品中,可实现“减盐不减味”,符合行业健康化发展趋势。他建议,加强对海产品的技术研发,为调味品提供优质原料,更好发挥其天然增鲜、减盐的作用。


  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力。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数据、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无缝连接,已开始应用于调味品行业企业的生产、市场运营和渠道管理等方面。


  “当前,行业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消费者对调味品的需求已从风味满足向健康化、功能化、场景化深度拓展,数字化、绿色化正在重塑制造业的底层逻辑。”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锋介绍,公司坚定聚焦调味品主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多款新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深化渠道变革,以实现降本增效;着力打造绿色工厂,力求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业内多方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记者 高娇娣)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