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2+2”组合模式助推5G大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8





  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之后,近日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700MHz 5G网络共建共享。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未来业界将形成广电移动与联通电信“2+2”组合模式的局面,而国内四大运营商将积极发挥共建共享优势,稳步、精准、动态投资5G网络建设。


  移动广电共建共享700MHz无线网


  去年5月,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签订了有关5G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协议》。近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5G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对5G共建共享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划。


  首先,双方共同建设700MHz无线网络,700MHz无线网络新建、扩容、更新改造按1:1比例共同投资,均有权充分使用700MHz无线网络为各自客户提供服务。


  其次,在网络维护方面,双方对700MHz无线网络具备同等网络管理权限。


  再次,市场合作方面分为第一阶段合作期及第二阶段合作期。在第一阶段合作期,中国广电有偿共享中移通信2G/4G/5G网络为中国广电客户提供服务;在第二阶段合作期,中国广电有偿共享中移通信2.6GHz网络为中国广电客户提供服务。


  第四,在网络使用费结算方面,广电分阶段向中移支付网络使用费。


  弥补各自业务短板


  在移动广电之前,联通和电信的共建共享已经探索实践了一年时间,实践证明,5G共建共享有利于快速建成覆盖广、技术优、投资省、感知好、体验佳的5G网络。工信部数据显示,电联5G共建共享一年时间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30万站,节省建设投资超过600亿元。同时,在3.5G频段,电信、联通共享后,峰值速率翻倍,拥有200M大带宽频谱资源,达到2.7Gbps。


  独立电信分析师马继华认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共享基于对等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主要目标是提升效率减低成本,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的共建共享并不是纯粹的商业合作,而是资源的互通有无,主要目标是弥补各自业务的短板。


  如果说电信、联通组合实现的是5G接入网的共建,那么移动和广电的联盟可以说是两个生态的融合,对实现5G网络集约高效覆盖、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共享利好5G市场快速发展


  今年是5G高质量发展之年,建设好、运营好、服务好,是5G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快速建设并形成一张5G网络,则是落实5G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前提。


  众所周知,中国广电拥有的700MHz频段被誉为“黄金频段”,具有传播损耗低、覆盖广、穿透力强以及组网成本低等优势。一项测算显示,相比于2.6GHz系统,700MHz系统的覆盖面积约为其3-4倍,要建成全国5G网络,三大运营商要建600万座宏基站,而使用700MHz 频段只需要40万座基站。 这对于对缓解5G建设投资压力,加快5G网络进度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电信联通和移动广电分别启动5G共建共享,5G建设迎来加速跑。“2+2”的组合模式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5G精品网即将诞生。(杜峰)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科院将研发5G芯片 多上市公司推进规模化应用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今年该院将斥资3000万元,用18个月的时间,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5G芯片产业化项目,以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芯片和网络关键技术创新链。
    2017-04-14
  • 工信部表示要加快5G研发实验

    在4月17日召开的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立东表示,要加快互联网升级,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应用技术的设计,加快5G研发实验。
    2017-04-18
  • 5G商用进程未来两年将提速 将支撑万物互联时代早日到来

    5G商用进程未来两年将提速 将支撑万物互联时代早日到来

    自今年以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不断加快推进步伐:从年初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17)上成为焦点,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5G技术研发和转化……专家认为,在全球各大移动通信巨头的全力推动下,未来...
    2017-05-11
  • 201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接近20亿部

    根据CCSInsight的最新预测,201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接近20亿部,较2016年增长2%。全球需求预计将继续以这一速度发展下去,从而使未来5年内的手机出货量达到惊人的100亿部。
    2017-06-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