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 AI赋能 创新驱动 网络视听如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4-14





  你一天刷短视频的时间是多久?是否为某部短剧掏过腰包?充值了哪个视频网站的会员?在网络视听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视听是否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日前,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四川成都落幕。大会期间,40余场论坛、研讨、交流活动,42场签约和产业推介活动接连举办;逾万名嘉宾报名参会,近500名嘉宾登台演讲;参会机构总数超4700家,30余家企业展出170项前沿技术、视听产品和精品作品……高密度、大容量的大会,传递出中国网络视听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界融合 激活视听产业新价值


  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本届大会,各项微短剧相关创作计划也纷纷发布了最新进展。


  在“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片单发布,《家里家外》《我的归途有风2》《狮城山海》等79部微短剧入选。截至目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累计发布241部推荐作品。承载一方风景,呈现地域特色,微短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观众“种草”一个个“诗与远方”,为各地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文旅主题之外,“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发布第三批推荐剧目,《法官的荣耀》《再婚》《民警马天民》《司法所的故事》等12部入选项目,以生动鲜活的视听语言展现法治实践;“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创作计划,让传统经典“活”起来、“传”下来、“走”出去,《资治通鉴》《世说新语》2部作品首批入选;“跟着微短剧学榜样”创作计划则将通过“非虚构微短剧”形式,创作一批视角平实、表达质朴、情感真挚、事例鲜活的正能量作品,让更多人通过微短剧了解榜样、学习榜样。“红果短剧已与国家图书馆、国家航天局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表示,微短剧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主要方向,平台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微短剧产业生态的繁荣与升级,让好故事创造更大价值。


  在大会开幕式上,7位两院院士与相关代表共同发布了“知识就是力量科普视听行动”,吸引众多关注。该行动将从构建跨界协作新机制、打造科普视听新生态、创新科普传播新模式等维度,推动视听与科普的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科普能力。


  除了社会价值,网络视听的经济价值也在逐步显现。《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短视频和直播已成“种草利器”,内容即货架,催生消费新范式、新链路。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受访者因观看短视频、直播而消费过,其中,非计划性消费占57.8%。“兴趣激发-场景验证-即时转化”构成的消费链路,正推动零售业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响应的转型。


  AI赋能 全民创作的时代或已来临


  去年的网络视听大会上,AI(人工智能)成为热词,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平台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尝鲜之作。今年,AIGC的实际落地与效能提升则成为交流、讨论的重点。


  “AI技术成为音频产业跃升的新引擎。近年来,播客、有声书等业态蓬勃发展,AI技术的应用让个性化内容定制、多语种即时翻译、虚拟主播交互成为可能,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释放创意潜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范洁指出,AI技术还能突破语言壁垒,以更灵活的方式触达全球受众。


  目前,不少AI大模型已可实现声线提取、原字幕擦除、配音、外语字幕生成等功能,不仅内容翻译准确,还能“克隆”剧中人物的语音语调。相关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将AI大模型用于影视作品翻译,成本较人工翻译可降低为1/15,速度则提升了10倍。在翻译之外,音乐音效生成也是AI音频领域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由趣丸科技自研的多模态音乐大模型“天谱乐”,可支持文本生曲、图/视频生曲、音频生曲功能,目前已为用户生成了超1200万首AI歌曲。


  “得益于创作工具技术的提升,视频的创作门槛不断降低,推动更多人拿起手机拍视频开直播。截至2024年末,主要平台的短视频账号已达16.2亿,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拥有一个短视频账号。”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在分享《报告》主要发现时表示,根据主要平台数据综合统计,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突破1.3亿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每个月上传了3条短视频。


  DeepSeek、豆包……AI的广泛运用也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现场,周结讲到,《报告》中指出,生成式AI重塑内容生态,近三分之一的网民用AI制作图片视频,技术普惠与规范治理并行。“AI工具正在渗透每一个人的生活场景,在AI助力下,视频制作的门槛被进一步降低。”数据显示,使用AI工具进行图片和视频制作的用户比例,在过去的半年内由25.6%上升至31%,技术普惠效应正在不断地释放。


  然而,周结表示,AI与视频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为内容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对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随着AI深度融入内容创作、审核、分发的全流程,其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存在虚假信息传播、版权归属模糊等新型风险。


  创新驱动 共筑网络视听新生态


  当前,网络视听内容建设的问题已不是“数量多不多”,而是“质量好不好”。范洁认为,创作者要坚持创新,加速内容迭代,打破题材同质化、表达套路化等创作困境,进一步丰富题材类型和内容样态。


  专家表示,当今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内容,而是追求更具互动性、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的视听体验。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网络视听将不再局限于屏幕内的体验,而是向着更加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的方向演进。


  进一步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技术赋能是重要抓手。网络视听应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遇,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应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探索打造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闭环。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亟待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树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听新媒体全领域全链条的支撑作用,使人工智能成为网络视听转型发展的“标配”。


  “无视听不网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视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广电总局表示,将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给经营主体更多创新空间,坚持出成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进一步改进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完善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


  一方面,加强内容创作的引导与创新激励,持续加大对网络视听创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创作者进行内容创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作奖励、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励创作者挖掘深度题材和创新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微短剧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强化平台责任,确保所有上传的作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序良俗。同时,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综合)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