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荔枝鲜嫩多汁,广西的百香果酸甜诱人,山东的蟠桃粉糯可口,新疆的哈密瓜蜜甜如糖……消费者在身边的商超就可以买到天南海北的鲜果。这份丰富与便捷的背后,是我国水果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曾经“有没有”的简单满足,到如今对“好不好”“优不优”的品质追求,水果消费已悄然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果盘子”里的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果产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供给端看,2024年全国水果总产量达3.35亿吨,同比增长2.2%,充足的供给为消费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内水果的品种结构加速调整,除了常见的苹果、梨等大宗水果,樱桃、蓝莓、榴莲等小众水果也在逐年增加。2022年,苹果、柑橘、梨三大传统水果的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已降至40.5%,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29.6个百分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田鹏说。同一种类的水果品种也更加丰富,比如桃子包含了普通桃、油桃、蟠桃和油蟠桃等,在形状、色泽、肉质和成熟期等方面更加细分。品种的多样化正推动果业向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从消费端看,2024年全国水果消费量达3.28亿吨,增长2.4%,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推动水果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陈磊分析认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持续增强,对安全、绿色、优质、营养的水果需求日益旺盛,“吃对”“吃出健康”正成为共识。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发现,蓝莓、阳光玫瑰葡萄等水果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果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主任王文辉表示,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供给量大了,价格自然会有相应调整。王文辉分析水果价格变化的逻辑时认为,车厘子、蓝莓等果品近年来进口量大幅上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部分品类部分时段降幅较大。另外,蓝莓与阳光玫瑰葡萄等国内产量大幅增长,使得这些水果的价格也进入下行通道。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水果产量达3.27亿吨,人均占有量超232公斤,远超世界人均水平。其中,不仅有应季水果的稳定贡献,更有反季节设施水果的异军突起,保障了市场的全年供应。
阳光玫瑰葡萄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这一高端水果品种,自2011年开始在国内推广,目前国内种植面积已近200万亩,产量超300万吨。其价格也从最初出园价高达150元/公斤、零售价300元/公斤一路下降到“10元档”。王文辉分析,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产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产业链条标准化等原因,推动阳光玫瑰葡萄从高端昂贵果品转变为普通大众水果。
与此同时,水果进口的“闸门”越开越大。近10年,我国水果进口量快速增长,2024年进口水果总量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77.1%。进口来源和品类日益丰富,尤其是受消费者青睐的车厘子、蓝莓等,进口量爆发式增长。
准入品种不断增加,低关税、快速检验检疫等利好政策出台,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平台畅通对接渠道,特色优质水果从各国农场走上了中国餐桌。与此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推进,冷链、冷库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海运航线日益畅通,都让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水果贸易更加便利。
“洋水果”加速国产化
近来,不少消费者发现,车厘子、蓝莓、软籽石榴等曾经的高价“洋水果”,在商超、电商平台上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水果自由”正从口号变为现实。
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王洋对蓝莓、树莓等小浆果情有独钟。“蓝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比较健康的水果。但是以前价格偏贵,一盒125克的要二三十元,我通常是趁降价囤货,冷冻在冰箱里慢慢吃。”她说,现在便宜多了,国产丹东蓝莓一盒均价仅5元到10元,顶级品质的也不超过15元,口感脆甜多汁,完全没有绵软感。
蓝莓价格“跳水”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洋水果”在国内落地生根,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逐步增加,成为丰富“果盘子”的重要力量。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我国农业科技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产业升级,既体现了我国水果消费市场在国际水果市场的重要性,也反映出我国水果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田鹏说。
以蓝莓为例,我国早在2021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种植面积接近7万公顷,日均交易量超进口蓝莓30倍;国产榴莲自2018年起在海南开启规模化种植,2024年产量达250吨,较2023年增长500%,口感与甜度均优于进口冷冻榴莲。
“洋水果本土化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田鹏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种植户需要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在种源可控、气候适配、品质标准、供应链增效4个方面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做好洋水果国产化这篇大文章。
海陆空三线提速
目前我国市场整体供应的充裕和流通渠道的畅通,为水果价格的总体稳定提供有力保障,“果盘子”有望持续丰富,消费者离“水果自由”越来越近。
水果降价,与运输通道的畅通也紧密相关。以车厘子为例,国内销售的进口车厘子主要来自智利、秘鲁两国。近年来,我国与智利之间开通的多条海运“车厘子快线”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秘鲁钱凯港的通航又为中国与秘鲁之间的海上运输开辟一条“快速通道”,从秘鲁进口车厘子的海运时间减少10天左右。运输成本的降低使得车厘子价格随之下降。
专家指出,除车厘子之外,近年来还有多种水果的运输渠道全新升级。例如郑州陈氏阳光果蔬贸易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之一榴莲,2023年,“泰国-老挝-郑州”水果冷链开通;2024年,中泰班列·林查班-河南全铁水果冷链班列正式发车,原本需要10天左右的运输时间缩短至6天左右。去年,马来西亚鲜食榴莲通过包机首次进入我国市场。丰富便捷的运输方式,使 大批量、多种类的水果得以高效地进入国内市场。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