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蓬勃发展景象。尤其是今年,“苏超”“村超”等群众体育赛事火爆出圈,不仅展现了群众体育的蓬勃生机,更掀起了强劲的赛事经济热潮。在政策的有力引领和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下,体育产业正朝着提质升级、融合创新的方向高质量发展,为扩大内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今年5月以来,“苏超”成了微博热搜榜上的常客。数据显示,“苏超”赛事在前10轮共计60场的比赛中,场均观赛人数达2.5万,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3亿,显示出群众体育赛事的强大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创新模式的推广,使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拉动区域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互动舞蹈、虚拟骑行、激光射击等数智体育产品集中亮相,展现出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广阔前景。随着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速,智能穿戴设备、线上健身平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观赛等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体验,运动科技产品正成为引领体育消费潮流的新增长极。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业态加速兴起。
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体育消费从传统的体育服装、鞋帽、器材等商品消费,逐步扩展到赛事观赏、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的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2.2%。体育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数智体育、体育培训成为消费新热点。飞盘、“新三板”、攀岩、滑雪、越野跑等小众潮流运动兴起,带动相关装备市场的火热。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体育消费群体。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带来一系列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风口”,积极施策扩大消费群体,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机遇。
从经济层面看,体育消费群体的壮大可直接拉动体育装备、训练服务、赛事赛会等领域消费增长,并刺激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扩大内需新引擎。从社会层面看,更多人参与体育消费意味着更多人投身体育运动,可有效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从产业层面看,消费群体多元化需求将推动产品和服务持续研发升级,助力体育产业更快驶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要注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比如,加快落实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补齐乡村、社区等薄弱区域的健身设施短板,推动体育场馆等资源向公众开放。发动体育明星、体育教师等,引导其多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功能,为不同群体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让更多群众体验专业训练感受,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运动健身的良好风尚,让“硬件”与“软件”提升的合力推动体育消费群体扩大。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塑造传播,营造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如持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颂”系列活动,在社会广泛传播“为中华崛起而强身健体”“坚持拼搏协作”等体育精神。支持各类体育文化产品创作,鼓励健身博主等推出优质视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冠军文化”影响力,推出“跟着冠军去健身”等活动,借助榜样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体育文化从赛场走向生活。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应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筑牢长远发展根基。青少年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人群,是扩大体育消费的基础力量。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让青少年在校园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以足球、篮球等公益性青少年赛事为抓手,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让青少年在竞技中感受体育乐趣,形成运动习惯。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