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协携手打造“数字非遗研究院”大连工美持续拓展非遗数字化发展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27





  11月14日,“非遗凝香·工美筑城”非遗活动在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正式启动,大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携手共建的“数字非遗研究院”正式揭牌。活动现场,大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李光华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石华签署合作协议,随后李光华与学院党委书记郭玉铸共同为“数字非遗研究院”揭牌。近70位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携匠心之作走进校园,与400余名院校领导师生共同为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开启了“校协联动、数字赋能”的全新发展路径。


  李光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由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金普新区、普兰店区等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协会链接资源与传承人,高校提供人才与技术,“政府+协会+高校”的传承模式正式成型。这种多方联动,让非遗传承形成新的发展合力,为后续常态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数字非遗研究院”的建立是协会在校协联动开展非遗传承工作中做出的新实践,以前靠口传心授,现在有了数字平台,手艺能存得更久、传得更远。这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非遗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绑定。研究院将搭建数字化保护平台,为剪纸、核雕、陶艺等非遗技艺建立永久数字档案,让老手艺通过3D建模、线上展厅等形式永久留存。


  在活动现场的展厅内,近百件非遗作品陈列,涵盖木雕、刺绣、陶瓷等门类,同时展出师生们设计的非遗文创产品。师生们驻足观看展品,相互讨论,拍照记录展品信息。既有大师们深耕数十年的传世之作,也有师生结合现代设计创作的文创新品,传统美学与青春潮流完美融合。非遗体验区,传承人手把手地教学生剪纸、捏陶艺、食品雕刻等非遗技艺,在指尖翻飞间,传统的非遗技艺走进了学生们的心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非遗这么有趣。”


  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一位剪纸传承人说:“以前担心年轻人不爱学剪纸,今天看到学生们围着问技巧、拍作品,还说要把剪纸做成表情包,我特别激动。和高校合作,就是给非遗找了'年轻代言人',让手艺活起来、火起来。” 一位核雕传承人对记者说:“核雕讲究'以小见大',但小众技艺难出圈。数字研究院能给我们做3D展示,让更多人看清核雕上的细节,还能和学生一起设计文创,这比我们自己摸索高效多了。后续我还想开设校园工作室,把核雕技艺教给更多感兴趣的孩子。”陶艺传承人说:“这次捐赠作品给学院,就是希望这门技艺能留在校园里,让学生随时能看到、摸到传统陶艺的质感。和高校合作研发文创产品,既能让陶艺走进日常生活,也能让我们传承人有更多收入,反过来再投入技艺创新,这是良性循环。”


  李光华表示,此次,协会与院校携手共建的“数字非遗研究院”揭牌,只是合作的起点。大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已明确后续三大合作方向,让非遗传承常态化、规模化。一是共建非遗课程体系,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园导师,开设剪纸、陶艺、核雕等特色体验课程,将非遗技艺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二是打造数字传承项目,联合开发非遗数字博物馆、线上技艺教学视频,以“非遗里的大连”为主线展开视频录制,用VR/AR技术还原非遗制作过程,让更多人随时随地学习非遗;三是孵化文创产业IP,成立非遗文创工作室,师生与传承人共同设计产品,由协会对接市场资源,让非遗文创从校园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他指出,这场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次展览、一次体验,更在于打通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壁垒。让“Z世代”在触摸非遗温度中增强了文化自信,让非遗传承人看到了手艺的市场价值与传承希望,更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求有了具象实践。未来,大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将以“数字非遗研究院”为核心,持续深化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合作,让非遗技艺走进校园、拥抱数字、对接市场,让非遗故事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成为更鲜活、更动人的篇章。(记者 贾淘文)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