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见物”更要“见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见物”更要“见人”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现状、发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2018-05-30
  • 名人故居保护之路:文物活化利用的良方如何开?

    名人故居保护之路:文物活化利用的良方如何开?

    由于自身蕴含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等多种因素,“名人故居”一直比较受关注。只不过,在漫长的时间里,有些名人故居状况较好,有些成为“大杂院”,不复原貌。这些故居应如何保护?记者此间相继走访了位于北京的杨椒山祠、龚自珍...
    2018-05-29
  • 留住“乡愁记忆” 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2018年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九里铺村等156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2018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2018-05-28
  • 打造“线上中华”,让古籍焕新生

    打造“线上中华”,让古籍焕新生

    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存留。“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古籍出版业面临的新挑战。
    2018-05-28
  • 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 文物不应只是“戏精”

    其中,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着实又让博物馆火了一把。文字、视频、动画齐上阵,好不热闹,大家的朋友圈也纷纷被“文物戏精”的H5所刷屏。原本躺在博物馆里的静止文物跃然屏幕之上,赢得大家的一片片叫好。
    2018-05-25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花丝镶嵌 技艺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花丝镶嵌 技艺传承人

    程淑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6月7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程淑美成为北京市级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因作品已形成独特风格,经专家评审...
    2018-05-24
  • 评论:重拾被“边缘化”的老手艺

    评论:重拾被“边缘化”的老手艺

    最近有记者采访了一位街头修伞50年的南京老人。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手艺人已骑车走遍半个中国修伞,最大的遗憾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修伞,这门手艺面临失传。
    2018-05-24
  • 评将老子注册商标:商标注册岂能亵渎传统文化

    评将老子注册商标:商标注册岂能亵渎传统文化

    对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古代先贤,任何人都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与敬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都不能将其形象注册成商标广泛使用
    2018-05-23
  • 叫了这么多年的

    叫了这么多年的"马踏飞燕",居然叫错了……

    一匹头微左扬、昂首嘶鸣的天马,左侧两足后曳、右侧双足前探,腾空疾驰而行,其右后足下的飞鸟回首注目惊视……这件把天马行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青铜雕像,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古墓的精品文物。
    2018-05-22
  • 要看文物戏精 更要看文化正剧

    要看文物戏精 更要看文化正剧

    日前,随着H5产品《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正襟危坐于博物馆里,乏人问津、日渐蒙尘;化身“戏精”,则分分钟晋身“网红”,家喻户晓。从传播量来衡量,《第一...
    2018-05-22
  • 摒弃“千馆一面”博物馆才有魅力

    据报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去过很多博物馆,多次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指示。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
    2018-05-21
  • 花丝镶嵌:古老金火艺术的现代创新

    花丝镶嵌:古老金火艺术的现代创新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里最繁复的贵金属手工技艺之一,有着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何把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结合时代要求开展花丝镶嵌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成为当前摆在北京东方...
    2018-05-21
  • 第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

    第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下发通知,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据记者了解,共1082人进入名单。
    2018-05-18
  • 文物资产化 非得针尖对麦芒?

    文物资产化 非得针尖对麦芒?

    如果从今天之文明即是明天之文物的角度,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整整衣冠,看看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为未来提供什么样的文物,毕竟“实践真理”的讨论,已经跨了世纪。
    2018-05-1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