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气反收购迷局


作者:段铸、王永强    时间:2012-02-14





编者按:这是一场足以左右中国天然气未来格局的争夺战;

  这是一场利益纠缠或明或暗的三方棋局;

  这是一次涉及“权钱”互换、内幕交易的隐形博弈;

  事件的主角是:中国燃气、新奥燃气以及 中国石化(600028)。

  三方各怀心思,演出一场现实版的真实谎言。

  角色一:搅局者

  为私利 管理层炮制近4000人反收购签名

  中国燃气:“反收购”迷局

  2月7日,深圳气温不高,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00384.HK,下称“中国燃气”)位于深圳福田联合广场的办公室相当安静,外界很难看出一点群情激奋的痕迹——4天前的2月3日晚,这里曾发出过一份近4000名员工签名反对公司被收购的公告。

  事件的起因则是2011年12月13日,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2688.HK,下称“新奥能源”)与中石化宣布,将耗资167亿港元对中国燃气实施联合竞购。

  事实上,除了“并购门”因“员工反对”陷入僵局外,过去一两年来,中国燃气还发生过诸如创始核心高管被拘、创始大股东派驻的董事会主席被罢免、中小股东指责公司高管涉嫌利益输送等各种“门”事件。

  熟悉内情的中国燃气中层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所谓的4000员工联名抗议被收购,是带有强制性的,实际上,“真正出于自愿的怕只有深圳总部那些人”。

  记者多方采访获得的证据显示,旷日持久的中国燃气各种门事件,核心原因正在于分散的公司股权架构下,现有管理层希望“绑架”上市公司以谋求更多私利。

  新奥能源与中石化的联合竞购,除了遭遇中国燃气的强烈抵抗外,也受到了中国燃气股东韩国SK集团、富地石油的阻碍,根据港交所交易资料,截至2012年2月8日,SK集团已经出手20次,耗费超过8.5亿港元,目前持股比例达到10.61%;而富地石油也手出20次,加上原中国燃气实际控制人刘明辉抵押的部分股权,持股比例更是达到12.57%。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坐地起价”,以逼宫新奥与中石化提高竞购价格。

  胁迫员工

  所谓的4000员工联名事件,是带有强制性的,各区域经理拿着那份抗议书,找到下属员工,说“你们把这个协议都签了”。实际上,这4000员工联名抗议,真正出于自愿的怕只有深圳总部那些人。

  2011年12月13日,中国燃气公告称,新奥能源和中国石油(601857)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00386.HK,下称“中石化”)联合发起针对公司所有流通股的全面收购要约,两者分别计划以55%和45%的资金占比,开出3.5港元/股、总价约167亿港元的并购方案。其中,3.5港元/股的收购价较其2.8港元/股的停牌收盘价溢价25%。

  由于国内的燃气市场行业集中度低,2011财年(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营业额约158.62亿港元的中国燃气属于行业领军企业,新奥能源则处于业内第二,其余规模较大的尚有华润、北控以及香港中华燃气(下称“港华”)等。

  而在收购要约发出前,中石化持有中国燃气4.79%已发行股本,新奥能源则并不持股。

  公告还称,除中石化和新奥能源表现出对于中国燃气的兴趣外,另有一家公司亦在前两者之后发出收购要约,具体情况则并未披露。

  由于并购涉嫌垄断,业界认定,这并非一场短期可以结束的“战斗”,更有声音指称新奥能源的联合出手为“敌意收购”。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2月4日,中国燃气公告称,公司接获近4000名员工签署的反并购函件,其中“部分员工亦为股东及/或购股权持有人”。

  “3.5港元/股的价格,对于不同时期的股权或期权,收益不一样,因为中国燃气给中高层员工的股权、期权在当时价格是不同的,有0.8港元/股的,有1港元多的每股,也有2.2港元/股的,还有2.8港元/股的,所以3.5港元/股的要约价,收益不一样,股权、期权的持有人心理也不一样。”中国燃气东北某省项目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从这一点出发判断,也不可能会有近4000员工真正愿意集体联名抗议收购。

  这一说法大致准确。中国燃气的公告显示,其总计5.98304亿购股权中,每股行权价0.8港元、0.71港元、1.5港元、1.52港元、2.32港元、2.1港元、2.6港元分别有0.1191亿、1.64亿、1.3亿、0.065亿、0.03亿、2.76394亿及0.065亿股。

  该负责人称,“以我的职位来说,每个月有一万多元收入,这个职位的收入不管在港华还是新奥,都是如此。中国燃气从2010年进入危险期,我们也都盼着有人来接手,怎么可能联名抗议收购?”

  中国燃气华南区某中层则更为直接,他表示,所谓的4000员工联名事件,是带有强制性的,各区域经理拿着那份抗议书,找到下属员工,说“你们把这个协议都签了”。对于普通员工来说,签与不签对自身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这4000员工联名抗议,真正出于自愿的怕只有深圳总部那些人。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