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经济行业增长一片黯淡之背景中,中国银行业却显示出“一枝独秀”。近日,“银行业暴利超过烟草石油”的观点,更是把银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数据显示,在7家公布2011年业绩预报的上市银行中,即将更名的深发展2011年净利预增60%~70%,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的业绩增幅预计达到50%,其余也都在30%以上。
然而,由于银行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是大势所趋,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主要依靠利差支撑利润的盈利模式已日益难以为继,利润高速增长也将回归常态。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银行业谋求发展的根本。
多因素成就银行利润高速增长
“银行业业绩增长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益于宏观经济增长导致贷款总量提升,促进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二是总体资产质量稳定,与上一个经济周期相比,信贷成本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三是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利差保持相对稳定。”采访中,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如此向记者表示。
在这些增长点中,舆论普遍把“暴利”指向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收入。的确,从盈利模式看,利差收入是中国银行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普遍超过80%。在利率管制体制下,央行出于厘清多年的利差倒挂关系,为商业银行减轻存款利息负担、拉动内需、促进投资等目的进行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予以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
但业内专家表示,利差保护并不代表国内商业银行利差就比国外银行大。“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信贷投向中大部分是优质客户,造成银行的议价空间非常有限。加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银行议价空间压缩。”周昆平表示,“反观国外,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信贷投向了很多高风险行业,议价空间比较大,造成其利差水平实际比我国银行要大。资料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在2.5%~2.7%之间,而汇丰、花旗等国外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大概在3%~3.2%。”
更为重要的是,利差并不能绝对和盈利能力划上等号。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公开表示,“在所有金融机构中,利差最高的是农信社和小型银行,其实这类机构的盈利水平不高。我们如果想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更多地培养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恰恰需要一定的利差保护。”
此外,从利润与收入、成本关系的角度看,近几年银行利润高增长与其自身良好的成本控制密不可分。成本收入比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家银行成本控制能力和效率。从2011年半年报看,16家上市银行除南京银行外,在成本收入比方面与上一年相比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均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52%、25.86%、28.81%、27.06%。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中,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在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7.4%,净手续费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4.9%,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已经达到20%。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