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夏天,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是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也是我国环保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而《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努力使这一典型的政策引导型产业,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启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新征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将由环保装备制造业向环保综合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这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和新的挑战。
节能环保产业变局
今年冬天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来说更多的是温暖和关怀。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历经五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都将提出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此外节能环保业界期待的土地扶持政策条款、质押权贷款机制等将有新的突破。
“国家前后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上与之相关政策慢慢扶持到位,才能不断建立补充完整的产业链条,渐渐消除无序化竞争,这样节能环保产业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11月18日,广东某节能环保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欢政表示,“目前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引导,往往通过上‘大项目’和补贴末端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示范和支持,市场培育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等,需在理念、政策、技术三个方面下功夫。只有营造‘大市场氛围’,才能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以节能荧光灯和LED节能灯推广为例,由于价格比白炽灯贵不少,于是政府通过补贴来鼓励消费者购买。“初期看,这样的政府引导非常有必要。但长期看,这样的补贴成本太高。”杜欢政说。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LED节能灯企业负责人说,政府用来补贴的资金,今后可以将一部分用来做宣传教育,培养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的责任意识;另一部分则用来支持研发和改进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节能环保产品兼具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低、使用成本低的‘三低’优势,完全可以挤掉高能耗、高污染的低价产品。”这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不仅要促进其外延性增长,也要提高其内生性增长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表示,中国节能环保企业起步晚、底子薄,只好从产业链的下游做起。但技术研发投入少、强度低,这是一个“硬伤”。“欧美节能环保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到20%,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到达产业链‘上游’。”王小康说。王小康认为,长期以来,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被当成简单的服务业,分散在各个耗能、排放部门,依附于耗能排放主体产业,这已不适应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需求。“现代节能环保产业集资本、技术、装备、工程、运营服务为一体,具有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更应注重产业发展的集中度,认真研究其发展的规律”。
投资需求超万亿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在第七届环保大会前后,预计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政策将密集出台,这是对此前纲领性文件的细化。“今年底和明年初环保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将对今后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更细化、更完善、更具体的指导。”业内专家指出。环保行业为投资驱动,近年来投资拉动服务的趋势越加明显。
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十二五”重点领域投资需求为1.7万亿元,带动运维需求57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运行费用为327亿元。在各项重点投资领域中,城镇污水处理占比最大,为24.6%,投资金额4360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投资3200亿元;脱硫脱硝预计投资1350亿元,占比7.6%;城市垃圾处理计划投资944亿元;环境监测与应急能力投资700亿元。据悉,“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政策方面,重点关注脱硝电价对行业的影响和水的资源化改革。
“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水务行业的最大机遇来自在水资源化背景下的水价改革(包括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价格的提高)以及污水建设和提标改造。”上述业内专家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处理能力5000万吨每天,按照单位投资1500元每吨计算,总计投资需求750亿元,新增运维服务需求102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所有市、县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B标准,重点流域省会城市及重点地市的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提标改造规模为2000万吨每日,按照单位投资500元每吨计算,改造市场空间100亿元。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