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了 为何物价还在涨


作者:陈克新    时间:2011-12-01





  传统经济学认为,物价运行具有周期性特点。随着商品价格上涨,利润增多,将吸引投资增加产出,并且抑制需求;随后出现供应过剩,引发价格下跌,如此周而复始。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的情况表明,中国物价却一直保持波动扬升势头,即便是产能过剩也没有改变这个局面。分析缘由,主要在于中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动力。

  世界经济失衡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中国物价所以持续上涨,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发展失衡所导致的货币债券财富空洞化,由此产生中国输入性通胀推力的长期化趋势。这是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波动向上的第一个结构性问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在一些国家努力生产与强势出口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在过量消费与进口。维系经济两端并保持运转的纽带,是后者向前者的大量借贷。但是,这种“你挣钱我来花”的扭曲经济运行结构,不仅难以长久,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财富,主要是美元货币财富的“空洞化”问题。即一些国家及其居民所持有的美元等外汇,包括现金、债券等,其货币价值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由于一些国家长期寅吃卯粮,已经被提前消费掉,根本不存在了。人们手中所持有的,实际上仅是一些空洞的“政府主权白条”而已。

  由于上述国家所欠债务数额巨大,难以通过正常增收节支偿还。或者是持续不断地借更多新债,来偿还旧债,使得债务总量越积越多;或者是干脆开动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大量印刷钞票。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导致更多的流动性出现,使得既有货币财富,尤其是美元财富的进一步空洞化,市场购买力被持续稀释。举例来说,中国现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市值大宗商品购买数量与若干年前的1万亿美元相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些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等于虚增,被美元持续性大幅贬值稀释,“空洞化”了。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尤其是中国,会逐步将所生产的更多物质财富,也包括前期外汇储备,用于本国居民消费,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表现为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甚至出现年度贸易逆差,外汇储备增幅的明显放缓,乃至绝对数额的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将部分前期所积攒的美、欧国家“政府主权白条”进行兑现,进入市场转换成为相关物质财富,比如石油、煤炭、矿石、谷物,或者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由于这些货币财富已经被“空洞化”了,缺失其对应的商品物质,其结果势必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相关商品价格的急剧飙升,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这是为什么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世界经济失衡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其向平衡方向调整是一个长期艰难过程;由于大量西方国家“主权白条”向市场寻求商品兑换是一个长期过程,进而使得美元等西方国家货币贬值成为一个长期化趋势。与此相适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扬升也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大宗商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其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平均依赖程度在30%以上。境外大宗商品价格因为世界经济结构失衡,长期震荡向上,这就使得中国物价水平长期面临输入性上推力量。

  解决国内经济失衡将付出物价上涨代价

  中国物价上涨的第二个结构性问题,产生于国内。这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和刺激出口外向型战略,长期积累的一些成本要素被人为压低,需要与国际接轨,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中国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长期趋势。这也不是周期性的问题。

  中国物价成本的结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成本偏低。据相关资料,过去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7%,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我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小时工资仅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亚洲四小龙”国家平均水平的10%;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也不到10%。从绝对工资量来看,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国职工,有的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也高出中国不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