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盘活产业资源 山区农民奔共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0





  一片小小的茶叶,让6万户茶农亩均增收近万元;一栋栋闲置的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共富小院”……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摆在乡村振兴突出位置,打破地域、资源等限制,深入实施“产业创富、精准带富、资源增富、片区共富”行动,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民奔共富的新路。今年上半年,新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


  茶叶“链”金:实现近百亿元产值、6万户增收


  “目前,全县茶叶一产产值13.8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百亿元,带动6万户茶农亩均增收近万元,新昌连续14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袁海艳表示。


  作为全国龙井茶重点产区,新昌县以茶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新昌县围绕“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打通共富通道,制定全国首个茶业“共富计划”,建设茶叶共富工坊、共富基地,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茶农双赢。“目前已有共富加工厂2个、共富工坊(基地)23个,带动4000余户茶农人均增收5000余元。”袁海燕说。


  在坚守传统茶业根基的同时,新昌县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新赛道--新茶饮、新茶食市场,让“一片叶子”真正成长为富民产业。


  今年国庆期间,浙江九舟茶业有限公司与新昌县热门旅游街道澄潭街道携手推出“农富奶茶”,10名农户在家门口设点经营,人均销售额过万元。据了解,以往当地农户主要采收春茶,如今,在企业的引导下,夏秋茶也逐步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以农户自产的夏秋茶为基础原料,由企业统一提供辅料与制作标准。”九舟茶业总经理张黎介绍,茶叶经加工制成奶茶后,附加值大幅提升,售价可达原料的10倍以上。去年,该公司共带动300余名低收入农户参与,收购茶青超3万斤,向农户返还利润30余万元,逐步形成一条企业扩赛道、农户增收入的协同发展路径。


  农房“生”金:盘活闲置资源激发共富动能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盘活资源、注入产业动能。新昌县把闲置农房升级为“共富小院”,帮助农户实现持续增收。


  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开展“X+100”农房激活计划,引导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开办民宿、农家乐,吸引第三方前来投资、建设、运营,打造了“山中来信·乡悦云端”精品民宿,同时也引领村庄民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民宿集聚区辐射效应凸显。


  “目前,该村累计盘活村内闲置农房50余幢,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40余家,开设咖啡馆8家,平时民宿入住率都在80%以上,节假日基本爆满,带动村集体收入年均增加110万元以上。”东茗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吴初健介绍。


  “随着民宿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村里的农房租金在今年迎来了新一轮的可观上涨,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吴初健介绍,为进一步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村里引入专业运营商,探索实施“一房两住”模式:农户在保持自住的同时,将闲置楼层或房间交由村里统一改造、运营。目前,该模式已覆盖7幢农房、14个房间,预计每年可为参与农户增加3万至5万元收入。


  片区“融”金:组团发展拓宽振兴路径


  以重点村为引领,新昌县积极探索“组团式推进、片区化开发”的振兴路径。东茗乡后岱山、金山、下岩贝3个行政村抱团发展,组建“下岩贝·金山上”片区。“下岩贝的核心竞争力是自然风光和民宿,金山村则主打研学体验。”金山村党总支书记赵斌锋介绍。


  片区内刚试运营不久的金山三坊中心集聚了金衣工坊、云上茶坊、七彩油坊三大共富工坊,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工坊+农户”发展模式,依托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和品牌建设,持续增强共富新动能。


  “比如云上茶坊,这里不仅能加工茶叶,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制作抹茶的乐趣。”赵斌锋介绍,金衣工坊拥有300个灶台,日产豆腐皮1000斤,带动40余名村民就业,村民日收入达140至180元。今年起,金山村提供黄豆种苗,动员12个乡镇(街道)共同种植,开展包销,让黄豆真正成为富民“金豆豆”。


  目前,该片区建设共富工坊8个,带动125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1.5万元。作为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该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3.2万元增加至去年的8.7万元,其中下岩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


  精准“点”金:“挂单奔中”托举百姓幸福


  新昌县聚焦“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家庭”共富短板,开展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行动,力争通过3年努力,推动3万元门槛应跨尽跨。位于金山村的“天姥金叶”共富工坊,以差异化模式带领当地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是新昌县系统性推进“挂单奔中”行动的缩影。


  该工坊负责人盛文斌介绍,工坊通过物联网检测系统和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数字技术,构建起“种质资源库-智能栽培”的产业链体系,实现年产良种茶苗200万株、年产值200万元。


  “我们工坊积极响应新昌县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行动,建立'村合作社+共富工坊+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帮扶机制,针对低收入家庭劳动能力差异,设置茶苗管护、数据记录、物流分拣等多个适配岗位,定向帮扶金山村低收入群体19人,实现就业人员年均增收3.5万元,目前该批人员已全部销单,真正实现'育一株茶苗 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愿景。”盛文斌介绍。


  在多轮摸排的基础上,新昌县锁定全县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下的对象1.5万余户、2.6万余人,建立动态数据库,精细划分帮困、帮带、帮创3类群体,落实“镇镇有基金、村村有工坊、家家有方案、人人有帮扶”,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挂单销号、梯度奔中。截至去年底,全县销单人数达 6735人,预计到今年底将再增加6000余人。(张恒金 胡月梅 )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