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来,四川全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实现减贫35.9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36%。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获悉,今年四川将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10+3”产业体系,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再减贫19.28万人。
在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现场会暨深度贫困地区园区建设推进会上,四川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指出,农业产业扶贫应立足特色资源,建园区抓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培育“10+3”产业体系。把项目资金和政策优先向园区、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园区配套建设一批清洗分级、冷链运输等设施,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高。
杨秀彬表示,通过园区建设,力争在每个贫困县培育形成1-2个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四川已向45个深度贫困县每县安排5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让不同类型的10+3产业在园区落地。今年将在贫困地区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省级星级园区,若成功,将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补助。同时,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挥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特色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全省“围绕市场需求,引企业强品牌”。引进龙头企业,依托东西部协作扶贫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以商招商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同时要另外,强化营销推介,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培育打造品牌,持续做大做强“大凉山”“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区域公共品牌。据了解,今年,四川将在有扶贫任务的县推出优质农产品品牌3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3个以上。
一方面,要紧密利益联结,拓渠道促增收。推广“园区+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三种模式发展,鼓励园区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地初加工、农业旅游等业态,让贫困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效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益,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组织,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五小“庭院经济”。
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支持,育人才,优服务。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统筹好贫困村农技员、农技专家服务团、农技巡回服务小组三支技术帮扶力量,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和技术精准帮扶全覆盖。同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此外,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性规模经营,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记者 杨青)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