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10月1日至8日),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达516.9万次,充电量突破1.23亿千瓦时,日均充电量达1535.91万千瓦时,是平日的2.59倍,较今年五一假期增长23.61%,较去年国庆也有显著提升。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电动出行从"城市场景"迈向"跨省通勤"的真实写照。然而,充电次数与电量双双跃升的同时,高速公路充电网络的承载能力、响应速度与服务体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三大充电短板待解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当前高速服务区普遍存在"电容不足、桩数有限、功率偏低"等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高速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生态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当前高速服务区普遍存在"电容不足、桩数有限、功率偏低"等问题。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交能融合领衔专家陆旭东在分析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现状时提到,早期服务区变压器容量普遍仅300-500千瓦,而单个超充桩峰值功率已达600千瓦,多桩同时运行易导致变压器过载跳闸。此外,增容改造面临审批复杂、投资高、周期长等挑战,短期内难以全面推广。
湖北交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元通过实践数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痛点。他指出,"潮汐充电"现象严重,节假日车排队等桩,平时设备闲置。此外,当前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仍以120千瓦直流快充为主,而城市公共场站已普及180千瓦乃至480千瓦超充设备,功率差距直接拉长了车辆停留时间,降低充电桩周转效率。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强则从能源分配角度补充称,高速公路70%的用能集中于隧道通风照明,充电设施作为新增用能需求占比约百分之十几,但服务区配电容量难以支撑快速增长的充电负荷。充电桩分布不均衡问题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和主干线路覆盖较好,而偏远区域或支线高速服务区设施仍显薄弱。
用户"痛点"倒逼服务升级
来自用户的真实选择,折射出高速服务区在电价、排队确定性及配套服务方面的短板。
"我不在服务区充电,一是贵,二是排队有不确定性,三是吃饭也不够方便。"来自广东的小鹏车主寇先生在国庆期间从清远自驾至漳州,单程600公里,他选择提前规划,在靠近高速出口的城区充电站补能,"既充电又吃饭,效率更高。"他的策略代表了一部分电车用户的理性选择,却也折射出高速服务区充电服务的短板:电价高、排队久、配套弱。
蔚来能源充电业务负责人苏蓬帆坦言,全国大量服务区电容在300kW以下,现有充电桩以120kW快充为主,"高速充电场站的枪速低于城市"。
这种来自用户的真实选择,折射出高速服务区在电价、排队确定性及配套服务方面的短板,也解释了各地为何需要通过扩容、优惠和灵活部署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技术创新构建多元解决方案
面对挑战,政府、车企、能源企业与设备制造商正联手推进高速公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从单一充电桩向"光储充换放"融合系统升级。
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滔详细介绍了两大解决方案:"在快充方案方面,我们推出分体式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使用全矩阵柔性投切技术,任意模块可以分配到任意枪,功率可以做到1.6兆瓦,并支持多极级联拓展功率池。根据不同车型实时调配最大输出功率,达到最好的运营效果。"
"在一体式快充方面,我们主推240千瓦到640千瓦一体式快充,其中400千瓦是国内首款获得3C认证的大功率一体式产品。全系列采用高效全灌胶的充电模块,最高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7%以上,综合转换效率可以到96%以上。"陈滔补充道。
光储充一体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邱新元分享了创新案例:"我们在荆州东服务区与国网、蔚来、华为三方合作,利用服务区蔚来第四代换电站的电池资源作为储能电池,在服务区建成高速路内第一个光储充换放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示范站点。"该项目利用服务区屋顶、车棚和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1.6兆瓦,并双边配置600千瓦液冷超充站4套,共建设8根超充桩,20根快充桩,换电站23块电池,最大可调度2000千瓦时电量。
相关痛点在经济发达省份尤为突出。以江苏为例,国庆期间全省高速公路国网充电桩充电量达882.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近11%,10月1日单日充电量达123.5万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
据国网江苏电动汽车公司安全质量部主任沈晓东介绍,为应对激增的充电需求,"我们在京沪高速、沪蓉高速等16个重点繁忙服务区提前部署33台移动充电机器人,并协调打开高速服务区双向涵洞63对,这一举措使区域高峰时段充电能力提升了13.26%。"同时,通过"阶梯式"充电优惠,为35.96万笔订单提供补贴,节省充电费用222.12万元,有效引导错峰充电。
在运维平台建设方面,陈滔表示:"我们主推的是运维服务,可以实时监控充电桩、储能、光伏、配电全链路状态,另外可以远程诊断和OTA升级,节省人工巡检成本。"这种智能化运维模式在节假日高峰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邱新元介绍了他们的"楚道易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流程精细管理。我们通过平台实时监测全省所有充换电设施的运行状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线上远程指导司机解决。不能自行解决的。我们立马指派服务区现场管理人员去协助解决。不能解决的故障,下单运维人员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最大限度保障司机补能需求。"
在应对潮汐充电现象方面,湖北交投还创新性地采用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在未建成固定充电设施的高速停车区,我们从今年清明节到现在投放了移动充电机器人50台。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在全省多个高速停车区实现常态化部署,不仅解决了'建桩周期长、覆盖难度大'的问题,更形成了'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互补保障模式。"
面对挑战,政府、车企、能源企业与设备制造商正联手推进高速公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从单一充电桩向"光储充换放"融合系统升级。
政策体系营造发展新格局
交通运输部在相关十五五规划中,将会充分考虑交能融合、充换电设施的相关内容。
陆旭东从政策层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在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影响力非常大,提出到2027年,我们交通的装机容量不少于500万千瓦,就地消纳比例要稳步提升。到2035年基本上建成全面的、深度融合的交能融合体系。"
陆旭东还透露了重要的政策动向:"今年是'十五五'编制的重要的时间节点,下一步针对部里发布的交能融合指导意见,还将构建交能融合1+N更细化的政策体系,之前征求了公路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包括水运方面也会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同时,相关'十五五'规划中,交通运输也将在各项专项规划里面,包括科技、绿色低碳规划,会充分考虑交能融合、充换电设施的相关内容。"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陆旭东指出:"交通运输部正在考虑构建整个交能融合的标准体系,目前的标准体系中,多是各自为政,在大的交能融合背景下,标准方面需要更多的协同。"
多元化场景拓展应用边界
构建极致充电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精细的运营管理、开放的生态合作。
周强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了高速公路多场景新能源建设:"除了服务区,收费站也是重要的能源节点。收费站数量更多,大概有1.5到2万个左右,收费站也处在更多偏远的供电角落。在收费站建设光储,包括解决自身车辆需求的交流充电,储能光伏的解决方案也是在高速绿色化替代方面非常重要的举措。"
周强还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观点:"随着高速沿线的供电设备越来越多,将来也可能会出现高压直流在高速沿线的布局,高速在解决能源自身供给方面。通过类似于轨道供电方式,建设自己的供能专用网络,这个网络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参与电网包括自身消纳的一个能源资产。"
安徽交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大雨分享了安徽的实践经验:"集团公司紧紧围绕充电设施多品牌接入,远程运维管理和车主服务体验的三大关键目标,构建基于云管控的智能充电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全省高速公路充换电统一的服务新平台,目前已投入使用并逐步实现了与交通部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助力安徽省高速公路充电网络的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蔚来能源充电业务负责人苏蓬帆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发现特别是在春节、国庆这样的大的节假日、大的周期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去服务区找到一个充电桩,最大问题是怎么进到服务区里面。基于这个场景,是不是在一些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我们加一些充换电资源,加一些充换电的配套,这样很有效地缓解服务区的压力。同时,它也能服务于高速出入口所对应的一些县和地级市,结合城际和城区两个场景完成补能设施的储备,补能设施的补充,同时既服务高速,又能服务城区。"
邱新元从商业模式角度提出了创新思路:"我们今年将在车流量大、日均充电量3000度以上的服务区配置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规模达到18座。借此机会,我们进行规模化复制,同时通过预先统一充电桩通信协议标准和预留储能容量,为未来参与车网互动和虚拟电厂调峰调频创造先行条件。"
"构建极致充电网不是一蹴而就的。"邱新元总结,"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精细的运营管理、开放的生态合作。"而对于广大电动车用户而言,只有当高速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可靠,新能源出行才能真正实现"诗和远方"。(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