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元产业基金密集登场,护航高技术产业"茁壮成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05





  近日,由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股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母基金正式落地;在河北,320亿元规模的中金河钢(河北)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80%的资金将通过母基金投向钢铁产业链相关的产业子基金……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密集设立百亿元产业基金,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硬科技"注入"耐心资本",护航高技术产业茁壮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主攻方向"


  今年下半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地方政府、"链主"企业等密集设立产业基金,细分行业高度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高技术领域。


  10月14日,由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股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母基金正式落地,该基金由湖北省财政厅支持珠海华发集团与武汉市、江夏区等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硬科技领域;此前,苏州市发布了两大重磅百亿元级基金--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和苏州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25亿元,同步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重点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


  北京、上海是较早布局产业基金的城市,已设立多个百亿元级、千亿元级基金。近期,更多地方政府加入这一行列,武汉、成都、苏州、西安等城市也纷纷规划并落地百亿元级或千亿元级产业基金,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链主"企业设立或联合设立基金也越发常见。今年5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经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新材料产业基金合作协议,联合发起以链主企业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计划存续期10年;宁德时代参与投资的福建时代泽远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募集,总规模达101.28亿元,主要投资于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升级需求持续深化,越来越多具备资源整合能力与行业话语权的链主企业,正加速布局大额产业基金。在这一趋势下,资本不再是简单的"逐利工具",而是与产业深度共生的"成长伙伴",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发展,而是着眼于生态共建,产业基金有望为产业链注入创新动能,推动更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引导带动耐心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硬科技"通常具备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慢、前期投入大、商业化验证周期久且失败风险高的特征,因此,硬科技投资需要"望远镜"而非"显微镜"--以长期产业视角前瞻布局,提供能够耐受周期波动、陪伴技术成长的"耐心资本"。


  自今年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为耐心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铺路搭桥"。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要深化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对接全国创新资源和金融力量,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大型银行依法合规与制造业领域国家级产业基金加强合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看来,产业基金可以引导带动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为未上市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和上市前的培育、辅导,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自今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产业基金的投资阶段前移,更加注重对早期项目的扶持,并不断为耐心资本"松绑"。广东、江苏、湖南等地推出国资创投"容亏免责"机制,让"敢投硬科技"成为新风向。


  "创投尽职免责等容错机制,是政府及国资母基金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投氛围方面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要充分发挥国资基金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早期投资项目。


  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近日,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首批投资对象确立,为逸飞激光参股的荆楚机器人。据悉,今年7月,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由湖北省财政厅依托政府引导基金、长江证券牵头设立。荆楚机器人专注于直线驱动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和整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该基金首投落地后,湖北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布局上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


  据了解,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在创业投资方面,联动高校科创团队,重点瞄准实验室突破性技术,提供产业化所需资金、工程化指导及市场资源,解决转化痛点;在产业投资方面,集中投向链主企业及在具身智能、仿生控制等前沿领域拥有突破性技术的"专精特新"与初创团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大规模产业化与集群化,力争在湖北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生态与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成都高新区维洲勇创的生产车间,新型导电薄膜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种子基金就像及时雨,解决了产业化中的供应和成本难题。"公司负责人张一洲介绍,这个岷山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的转化项目,正是借助基金支持实现了技术落地。


  "资本链要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每年计划通过资金支持250个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市场。


  如今,不少产业基金的赋能效应已形成产业链传导。厦门火炬高新区引导基金参股的联和二期基金投资集睿致远后,不仅推动企业总部从北京迁至厦门,更牵线其与链主企业厦门联芯达成战略合作,基于28纳米制程联合推进高速接口芯片产业化;成都高新区天使子基金投资的国产高端射频SoC芯片、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等项目,直接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记者 齐旭)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