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澄澈,白鹭翩跹,初冬的福建厦门依然海风轻暖,绿意盎然。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厦门更深层的“暖意”来自于其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使命担当。数据是最好的见证:厦门以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30%的实绩,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家,完成涉海科技成果转化超100项。
近日,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在鹭岛湾畔成功举办。这片“蔚蓝”向世界发出的时代之问——经济增长与碧波荡漾能否兼得?厦门的实践探索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增强绿色发展动能”部署的鲜活注脚,也是对“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最有力、最深刻的回应与担当。
深海涌动能 新质促裂变
厦门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抢抓发展先机,挖掘蓝色潜能,海洋经济已成为厦门岛内外经济全面提速的“蓝色引擎”。
在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的氨糖原料全密闭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粒粒高纯度氨糖胶囊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鱼贯而出”。小小胶囊背后,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宏大叙事。
“2024年,公司生产的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正式取得批准注册证书,成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骨关节炎治疗用药。”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虾蟹壳中提取的氨糖,纯度达99%以上,是同类产品的最高标准。
在厦门,像蓝湾这样的海洋科技“小巨人”企业正不断涌现:汇盛生物成为国内首家获欧盟、美国有机认证的DHA藻油产业化企业,金达威辅酶Q10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一条完整的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产业链已然成形。
创新种子何以长成参天大树?答案在于肥沃的“生态土壤”。
厦门拥有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科研“国家队”。近年来,厦门以政策为桥,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出台《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印发《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优化海域使用审批流程,建立涉海项目绿色通道,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全面提升海域资源利用效率……一连串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打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我们对新获批的涉海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一次性3000万元奖励。对技术攻关项目,按研发投入的50%给予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科技与海洋经济处处长李延龄说,清晰的导向让科研人员和企业敢创新、愿创新。
如今,创新的触角已延伸至深海: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100%国产自主研发;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海图机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厦门理工学院参与研制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正用人工智能重塑传统产业。
碧海银沙在 金山银山来
发展海洋经济,是否要以牺牲碧海银沙为代价?厦门的回答是: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必然是绿色、可持续的经济。
漫步于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片海上“森林”蔚为壮观。潮水退去,红树林的根系盘根错节,白鹭在此觅食,游客在木栈道上徜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淤泥遍地的荒滩。
“通过持续修复,厦门的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增加到如今的173.9公顷。”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宇说,这片红树林不仅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碳中和林,更成为市民亲海休闲的“城市客厅”,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缩影。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厦门探索出一条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修复路径,五缘湾从“烂泥滩”变身“城市绿肺”,杏林湾建成水上园博苑,海沧湾建起带状公园……一个个美丽海湾,成为厦门最亮眼的名片。
在厦门,生态优势也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在厦门诞生,碳汇交易量占全国80%,“碧海银滩”有了明码标价的“身价”。全国首创“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为这片蓝色财富系上“保险带”。
产业宏图展 新程万里开
港口,作为海洋城市的传统优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厦门港,桥吊林立、巨轮穿梭。这里已连续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箱,效率位居全球前列。但厦门港的雄心不止于此,它正从“运输中心”向“航运+贸易+金融+信息”的综合枢纽跃迁。
“截至今年7月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总数达133条,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7座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00万标箱。”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建设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上线数字口岸平台,实现“关、港、航、贸”一体化融合,帮助企业作业效率提升50%,年节约成本1.5亿元。
当下,厦门的产业版图正向更广阔的深海、蓝海拓展。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中船集团七二五所布局的海洋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项目,预计2025年在厦产值达50亿元。在海洋信息领域,厦门卫星定位公司的“智慧港口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荣获全国智慧海洋大数据应用创新一等奖。
一二三产的融合,更激发出倍增效应:厦门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帆船游艇体验年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海洋文化创意与鼓浪屿、沙坡尾等历史街区结合,催生新的消费热点;“体育赛事+滨海旅游”深度融合,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第十九届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等重要赛事让厦门充满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深海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揭牌、中欧首只海洋跨境专项基金签约、鹭江创新实验室暨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厦门市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举办……新一轮海洋经济浪潮席卷厦门,掀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正以海为卷、以创新为笔,奋力书写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实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未来破浪前行。
记者手记
在厦门,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带着咸味的海风,更有一股向海图强的闯劲。从实验室里潜心攻关的科学家,到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工程师,再到守护碧海银滩的环保工作者,他们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海洋气质:既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胸襟,又有精耕细作的务实精神。
“以前这里光秃秃的,现在成了城市‘绿肺’,连白海豚都回来了。”厦门市民的切身感受,生动诠释着“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厦门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非取舍,而是相辅相成。这片海,养育了厦门,也考验着厦门,更成就着厦门。厦门的蓝色征程,正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时代的生动注脚。(记者 张永超)
转自:中国城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