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 以“标准引擎”驱动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3





  近日,上海市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在浦东新区举行。活动上发布了一批高水平标准成果、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孵化项目,展现上海以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


  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标准赋能,让上海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硬核跃迁。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将标准研制深度嵌入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的全过程。


  据介绍,上海出台全国首个《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率先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标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等前沿领域,上海累计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近3年来,上海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6项。《i-线光刻级氟化钙晶体元件》团体标准应用后,产品合格率从4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年产量从20吨扩大至50吨,有效破解了高端半导体材料技术难题。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获批全国智能制造、具身智能标准化试点,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上海样板”。此外,上海培育了16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30余项企业联合标准,“智能照明与系统互联标准创新联合体”更联合新加坡等国外企业共同制定技术规范,推动国内外标准融合。


  拓展国际“合作域”,上海打造了标准开放“关键枢纽”。202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 350)经投票通过落户中国,今年7月其秘书处正式获批由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作为连接全球专家、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枢纽”,该秘书处将有力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助力“世界设计之都”建设。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和工作组落户。在企业层面,“标准出海”成效显著,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企业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贸易输出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的建立,吸引了20余家外资企业参与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形成了国际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区域协同方面,上海会同苏浙皖3省共同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的应用将通关效率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有效优化了口岸营商环境。


  标准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该市首个“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形成独特的双向融合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生在企业带薪实习率100%的优异成效。


  上海还指导多所高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并获特等奖。同时,上海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和标准研制工作。(丁文婷)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