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成德阳新发展标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9





  三星堆、剑南春、熊猫,这是来德阳之前,笔者对这里的三个“刻板”印象。


  上周,借由德阳市委宣传部、德阳市委网信办联合新浪四川开展的主题为#成德同城 魅力天府#德阳行活动,笔者真正在三月春色的陪伴、见证下,用脚步探访德阳,走进乡村、园区、项目。除了上面的三个“德阳标签”果然惊艳之外,笔者也感受到了更多新的“气势”和蓬勃涌动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三个春天。


  第一是时间意义上的春天。满眼嫩绿穿插在古色古香的小镇、村落及溪流之间,如同奏响一首扑面而来的春之歌。


  第二是乡村振兴的春天。德阳在乡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治理上,研究出了非常好的新模式,也形成了一批新农人、新业态,可以说在乡村振兴方面,德阳早一步找准了专属路径。


  第三个是气势上的春天,“数字经济”这个产业的春天同样在德阳破土、发芽、抽条,有了枝繁叶茂的大势。


  这种“新”,其实对应着两个新的词语:数字德阳、乡村振兴德阳探索。汇总起来,其实都是德阳高质量发展的不同层面、领域,也正是这些层面上的接续奋斗、勇开新局,让德阳有了更厚重也更现代的崭新面貌,靠着高质量发展,德阳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出圈”。


  这种发展的“出圈”和三星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的“出圈”,相得益彰、交相呼应,也构成了“十四五”开新局之年德阳的全新面貌。


  首先,数字经济生态渐成德阳新标签。


  在德阳期间,笔者先后考察探访了德阳天府数谷规划馆、数字经济展示馆、数字小镇,以及作为整个天府数谷重要生态的五大湖公园。德阳试图打造的“云上天府”产业生态,不仅产业新,而且生态好,所谓一半山水一半城,“云”在山水之间也,让人看到一种新的、现代的、产业化生活方式。


  当然,想要占领数字经济这样的新产业“高地”,成为数字经济重镇,除了好生态,还需要有真金白银,有良策远见。而德阳也确实做到了两者兼备。


  投入上,从百亿级投入的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到十亿级的光大特斯联、德阳数字小镇、智慧之心,以及作为数字经济配套的产业学院、数字经济孵化园等,均已顺利落地,从项目到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已经成型生效。


  策略上,德阳更是先行全国一步,首届中国(德阳)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国内首个以地区冠名的全国性数字经济指数、国内首个大数据平台智能发布的数字经济指数,以及由国家部委主导的全国性数字经济峰会,包括携手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建设中国(德阳)数字经济发展大数据平台等,无论是从优先级,还是纵深上,德阳在争抢“数字经济看德阳”的城市品牌和产业地标上确实走在了非常靠前的位置。


  数字经济生态,需要与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迸发出强大的效能,而紧靠成都,刚好为德阳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质量、深度、数量兼备的产业生态,“成德”之间的产业互补也让德阳的数字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扎实的产业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德阳已经先行迈入了数字经济的春天,期待能够更早更快结出数字经济的硕果。


  其次,乡村振兴德阳探索渐成全国样本。


  此次德阳行的最大收获在乡村振兴上。除了乡村建设保留了乡愁和自然的山水和谐共生外,德阳乡村振兴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业态三个方面。


  乡村治理方面,德阳着力抓好乡村基层治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探访的星光村、高槐村、万佛村、水磨村都在乡村治理上形成了被验证有效的突破性的新模式。


  水磨村在乡村振兴中,打造了清廉村居的新模式,一方面,通过打造“民声回音壁”,实现“群众有问题、组织有响应、落实有回音”,不仅切实解决了群众困难,还让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一指导三监督”工作法,构建“上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的立体式工程项目监督体系,实现村级“小微权力”运行规范化、透明化。这方面,星光村同样有不俗的表现。2008年,星光村探索创新定向议事代表制度,让作风正派、口碑好、有威信、有影响、能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村民担任代表,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决定会议授权事项等。实施“定向议事”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村组事务管理中来,村务、组务、财务更加透明,村民办事和反映问题更加方便、快捷,全村1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也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中,乡村建设是“表”,而乡村治理是“里”,星光村等为代表的德阳在做好“表”的同时,找到了通过“里”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路径,这点可能更能代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应该关注的新重点和新模式。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集体经济新模式,也成了德阳乡村振兴建设突破口。比如,水磨村里以“家庭农场”为切入点,沿着“旅游小环线”星罗棋布,成为了推动该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单元。万佛民俗村的最大亮点在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集体性。建设时,按照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规划,“一户一设计”,从专业的角度“量体裁衣”,提出改造方案,并按照村民和政府1:1出资,老百姓投入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


  运营时,村集体引进民俗酒店管理公司创造了“村集体搭台子、村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找路子、打伙挣票子”的闲置农房改造经营“五子模式”,即“村集体搭台子”,收存闲置房源;“村民出房子”,村民以闲置农房为资源入股参与经营和获取收益;“市民(社会资本)凑份子”,进行投资打造民俗,以投资入股参与经营和获取收益;“公司找路子”,公司以智力和市场活动入股,通过管理和运营赚取利润,并按所占股权获得收益。


  “五子模式”解决的是乡村治理中的利益分配难题,乡村建设中解决的是规划、资金及特色如何融汇解决的难题,这才是德阳乡村振兴真正的秘诀。


  从新业态方面来,过去两年,典型的乡村发展路径都是从传统村落经过一番建设,成为网红主题打卡地,热度、人流有了,但缺乏长久的内生动能,风向一转,村子就又冷了下来。而参观高槐村则了解到,该村从所谓乡村建设1.0版向着2.0版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从网红小镇向文创小镇的蝶变,2020年更是成了全国136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之一,似乎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能成功实现这种跃升是因为高槐村或者说德阳做好了三新。


  第一,新农人。高槐村采用的是“新农人”众创共建模式,50余名新农人在此聚集,变成乡村振兴“兴农人”。


  第二,新机制。投资上,这里由村集体牵头、27家企业投资,进行土地整理、民宿打造和柑橘产业园建设,丰富园艺、文创等产业,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第三,新业态。产业上,该村引进3D打印、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新业态14个,建立创新协作平台,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乡间美食可吃、休闲咖啡可品、田园民宿可住、特色产品可带。(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