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保护与转化“双轮驱动” 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9





武汉密集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保护与转化“双轮驱动” 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腔内手术器械相关的5件专利在湖北技术交易所挂牌交易,最终以50万元的价格成功找到了“婆家”,顺利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除此之外,还有10多件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利正在挂牌公示,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将通过交易转化平台推向广阔的市场。”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作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武汉市依托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分别设立了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作站、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夏区先创平台)工作站等,以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双轮驱动”,助推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瞄准企业需求 打造服务“闭环”


  “面对面”交流,“一对一”解惑,共同为企业找市场、找技术、找资金、找应用……在湖北技术交易所,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作站近一年来已组织、举办企业需求对接会、医工交叉创新合作金融对接会等10多场活动。


  “很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和服务机构互相介绍各自供需情况,方便企业更好、更快捷地找到需要的创新资源。”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工作站还主动走访武汉市科技企业,了解企业在合作研发、专利技术转让、许可、推广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服务需求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同时,联合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举办企业专利公益体检“面对面”报告解读会,从重点技术全球布局情况、企业及主要竞争对手专利情况、对策和建议等方面,结合产业发展、市场反应、经济趋势等多个维度,“面对面”为武汉唯柯医疗、中交二航院等企业详细解读了为其定制的专利分析报告。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夏区先创平台)工作站重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除了提供侵权证据收集指导、法律咨询与维权策略制定、行政投诉与司法诉讼支持外,还提供维权资金援助与补贴申请等服务,给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维权吃下一颗“定心丸”。


  多方对接资源 助力成果转化


  “绿色高性能辐射防护超材料”是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科研团队的1件高质量存量专利,在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夏区先创平台)工作站的盘活下,实现了产业化。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夏区先创平台)工作站通过全方位分析专利技术的创新点、技术优势以及潜在的应用领域,筛选出9件核心专利,协助科研团队进行股权架构设计与合作协议审查,并推动科研团队成立经营主体--湖北中辐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核心专利技术从高校到企业的转移转化;通过专利检索助力科研团队围绕专利产品进一步改进和升级,并助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布局。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夏区先创平台)工作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绿色高性能辐射防护超材料项目技术转让直接收益100万元,签约辐射防护服订单金额约400万元,储备意向订单金额约5000万元。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作站举办多场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优质平台:助力湖北大学“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工程菌株、制备方法及应用”等30余项国有科技成果成功摘牌交易,交易金额近4000万元;为国网电力湖北公司等大型国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整体解决方案,累计挂牌成果44余项,实现交易金额544万元……


  近期,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湖北省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工作站获批成立,该站将坚持以“用”为导向,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咨询辅导、维权援助及高价值专利培育、申请、信息利用与运营转化等服务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助力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密集型区域,为武汉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贡献力量。


  从单点突破到广泛覆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已成为武汉科技创新生态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伴随着这些工作站释放出的无限潜能,更多科技成果将从“书架”走向“货架”,为武汉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坚实保障,让创新的种子结出更丰硕的产业之果。(通讯员 王恋虹)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