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澈天清团队:从矿井深处走出的创新力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25





 在煤矿井下,空气中漂浮的粉尘无声却致命。它不仅侵蚀着矿工的健康,还大幅增加了企业的安全隐患与生产成本。尘肺病,被称为“工人绝症”,成为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苦。长期以来,传统除尘设备效率低、覆盖范围窄、耗水量大,既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也让矿企在绿色、安全发展中举步维艰。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云澈天清团队走进了矿区。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科研思路,更用脚步、用汗水、用坚持,将“创新”从书桌带到矿井深处,把成果落到企业一线。

 自2023年起,云澈天清团队多次深入煤矿井下,走访矿工家庭,实地调研矿区环境。他们与矿工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尘肺病的无奈与痛苦;他们走进尘肺病患者家中,看见因高额治疗费用而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们在掘进工作面,亲眼看到粉尘弥漫中作业的工人咳嗽连连。

 一名老矿工对他们说:“喷雾是有,可雾滴打不准,水都白白流了,还是呛人。”这句话让团队成员久久难忘。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困境——传统设备合格雾滴比例不足30%,粉尘逃逸率高达40%,耗水量甚至超过38L/min。这些问题成为团队研发方向的起点。

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他们多次蹲守在矿下作业面,带着检测仪器测定粉尘浓度的变化;为了观察不同环境的效果,他们跟随矿工一起轮班,记录除尘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次次矿下的“冒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矿工的艰辛,也让他们愈加坚定:必须用创新去改变现状。                 

 2023年11月,团队正式组建“湿式除尘”专项研发小组。他们没有豪华的实验条件,却靠一次次模拟、一次次推演,在实验室反复验证喷雾效果。白天调研、晚上做实验,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

 他们结合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出内旋流喷雾结构,使水雾在喷出瞬间形成均匀旋流,提高粉尘捕捉效率。随后,他们又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让设备能够根据粉尘浓度自动调节喷雾强度。                 

image.png

 2024年春,第一台实物设备终于组装完成。为了验证效果,他们带着设备再次下矿,实地进行多维度测试。矿下狭窄、湿热的环境,对设备和操作都是极大考验。一次调试中,设备喷头堵塞,他们只能蹲在作业面连夜拆解、调整;另一次实验失败后,成员们带着厚厚的实验记录本,在井口边复盘到凌晨。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让设备逐渐走向成熟。

 最终,设备实现了整体除尘率94.5%,呼吸性粉尘降低率36%以上,单机耗水量减少30%。这意味着,矿工的呼吸更清洁了,矿企的成本更低了,安全风险也得到了控制。           

image.png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实际,才算真正成功。2024年6月,云澈天清团队研发的干湿一体化除尘装置与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湿式加药装置,先后在魏塘煤矿、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等企业落地运行。

 在红柳林矿业,设备应用在掘进工作面后,粉尘浓度显著下降,呼吸性粉尘削减率大幅提升。矿工们切身感受到空气的变化,纷纷表示“终于能顺畅呼吸”。矿企的反馈同样积极:喷雾均匀,设备稳定,运行中维护简单,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

 魏塘煤矿的试用结果也十分亮眼:设备不仅在高强度连续掘进中保持稳定,还因节省用水、减少维护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企业负责人评价道:“这套设备,不只是科研成果,而是真正能带来效益的生产力工具。”这些落地应用,充分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也证明了团队坚持“调研—研发—落地”完整闭环的正确性。

 相比传统设备,新装置在经济与效率上优势明显:节水30%:单机耗水量下降,年均可为企业节约大量水资源与费用。效率提升172%:除尘效果显著提升,矿工作业环境更安全,劳动效率更高。降低人工成本:智能化设计减少维护频次,降低工人井下操作风险。

 这些优势不仅为矿企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更推动了绿色矿山与安全生产的建设目标。

 云澈天清团队的成员们,大多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豪华的实验条件,也没有丰富的企业资源,但有一颗“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他们一次次下矿调研,一次次深夜实验,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每一次数据的积累,都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每一次设备的改进,都是他们用坚持换来的。         

image.png

 正如团队名字所寓意:“云澈”代表思维的澄澈与理想的纯粹,“天清”象征未来的光明与责任的担当。他们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敢想敢为、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目前,团队已与多家煤矿企业、设备制造厂商展开合作,计划将设备推广到更多矿区、隧道施工及地下工程。未来,他们将通过成套设备销售、技术服务、定制化开发等方式,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

 他们相信,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的论文数据,而在于能否为社会带来真实改变。云澈天清团队的故事,正是这一信念的最好注解:从矿井深处走来,把创新的光芒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当青春的热血与科研的锋芒相遇,连最坚硬的瓶颈也能被突破。云澈天清团队用脚步丈量矿区,用汗水浇灌创新,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

 他们证明,青年不是旁观者,而是推动者;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矿区深处的希望之光。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祖国大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卷。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