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 —— 大学生坚持阅读的四个好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0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既应该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时我常常会被问到除了上课和实习,还能做些什么让大学生活更有价值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始终是四个字:坚持阅读。在信息获取高度便捷化和碎片化的当下,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或许是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成长方式。坚持阅读能给大学生带来四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筑牢学业根基,让专业学习更有深度

  大学的专业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还要加强专业相关书籍的阅读。部分大学生觉得专业课晦涩难懂,其实往往是知识储备量不够。比如学经济学的同学,阅读《国富论》能更深刻地理解市场规律的底层逻辑;文学专业的同学,沉浸在经典名著中能提升文本解读的敏感度;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前沿期刊和科普著作,也可以让公式定理变得鲜活起来。

  不少成绩优异的大学生,都保持着每周阅读专业相关书籍的习惯。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还能在课程论文、科研项目中提出独到见解。阅读就像为学业搭建了一个有机、立体的知识库,当他们的知识库足够丰富,再面对复杂的专业问题时,自然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而且,长期阅读培养的快速抓取关键信息、逻辑梳理的能力,会让他们在期末复习、资格考试中事半功倍。

  二、塑造独立思维,跳出认知的 “信息茧房”

  大学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是帮助大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今现代人的生活每天被短视频、社交软件充斥着,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大多是经过算法筛选的 “同质化内容”,很容易陷入到“所见即世界” 的认知误区。而一本好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心得与感悟,能让他们领略不同的人生视角,突破原有的历史维度,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读历史书,能让人以史为鉴,洞悉古今,在审视当下的社会现象时多一份理性;读哲学书,能教会大学生追问本质、辩证全面地思考,不至于被片面观点裹挟;读人物传记,能让大学生们从他人的人生轨迹中汲取力量,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坚持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思辨能力的过程,这会让大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中,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做出更贴合自身的理性判断。

  三、滋养心灵世界,缓解成长焦虑

  大学生活是精彩丰富的,既有青春的热烈,也有成长的迷茫。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问题,很多学生会陷入焦虑情绪。而阅读,正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当沉浸在一本好书的世界里,读者能暂时脱离现实的烦恼,在文学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平静。

  阅读散文随笔,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阅读励志书籍,能汲取前行的勇气,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读心理学相关著作,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与焦虑和解。科学证明,阅读能够消解压力和焦虑,在学生备考阶段难以入睡时,可以在枕边放几本好书不时翻阅,能够让自己暂时摆脱考试的压力,在书籍的陪伴下安然入眠。阅读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风雨时,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成为一个内心丰盈、情绪稳定的人。

  四、提升表达能力,赋能未来发展

  无论是当下的校园生活,还是未来的职场发展,良好的表达能力都至关重要。而阅读,正是提升表达能力的核心途径。通过阅读,我们能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逻辑,潜移默化中提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经常阅读的学生,在写课程论文、实习报告时,能更清晰地理清思路和逻辑,准确地表达观点;在课堂讨论、社团活动中,能更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且,阅读积累的知识储备会拥有更广阔的话题视野,在与人交往时能从容不迫、言之有物。未来进入职场,无论是撰写工作报告、参与项目沟通,还是进行商务谈判,良好的表达能力都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阅读的积累与沉淀。

  阅读从来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它就像春雨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我们的成长。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时间相对自由、精力相对充沛的时期,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不必追求 “读万卷书” 的数量,哪怕每周只读一本书,坚持四年,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不妨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走进图书馆,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静下心来读一读。相信在阅读的陪伴下,大学生活会更加充实,人生也会因阅读而更加精彩。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书香中成长,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湖南理工学院 周彦辰)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