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当下,行业里缺的从来不是创新想法,而是能让想法落地的“桥梁”。龙头企业手握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市场验证能力与产业资源,却受限于内部流程的惯性,难以及时捕捉前沿创新火花;初创公司带着灵活的技术构想与敏捷的迭代能力,却常常卡在缺乏场景背书、资源对接无门的困境里,优质方案难以落地。这种“优势错配”的尴尬,让不少潜在的创新机遇在孤立发展中流失。那么,如何打破大企业与初创公司之间的创新壁垒,让产业资源与前沿技术精准对接?
近日,近40位汽车产业链的初创公司创始人、投资机构伙伴齐聚佛瑞亚海拉,寻求打破“大企业闭门研发,小企业单打独斗”的突破口。与这家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的深度对话并非是一场普通的行业聚会,而是一次精准的“资源撮合”——佛瑞亚海拉开放技术场景与供应链渠道,初创团队则带来突破传统的创新思路,双方在需求碰撞中快速找到合作锚点。而这场相聚也并非偶然——背后是多方力量的精准搭台: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从产业协同视角,提供了贴合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引;科大硅谷凭借科创资源整合能力,为产业对接打通了信息壁垒;安徽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协会则串联起政企资源,让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更具针对性;而AUTO HUB、长三角汽车科创学院更是直接扛起了“连接器”的角色,把分散的初创力量、投资资源与龙头企业聚到了同一屋檐下;再加上佛瑞亚海拉这位龙头企业牵头引领,既带来了产业端的实战经验,也开放了供应链的合作机会。

那么,当“搭台者”“牵线者”与“引领者”同向发力,这场聚焦产业协同的相聚,又能碰撞出怎样打破传统困局的火花?答案,首先就藏在一场深度对话里。
一场对话:标杆企业与产业链的深度交流
破解产业协同难题,关键在于让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找到同频共振的对话逻辑。在本次活动中,佛瑞亚海拉与产业链初创团队的深度对话,便围绕“技术共享、需求匹配、生态共建”的核心议题展开,让龙头企业的产业积淀与初创公司的创新活力形成了有效碰撞。

作为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标杆企业,佛瑞亚海拉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推行的“本土化决策+本土供应链深耕”策略,并非简单的区域布局调整,而是深入市场深层逻辑的战略适配——通过本土化运营体系,将客户需求响应周期从“跨国传导”压缩至“本地直达”,此前需要总部审批的技术调整,如今可依托中国团队快速落地;在供应链端,从传感器核心部件到生产车间的注塑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既规避了全球物流波动风险,也让配套成本更贴合本土市场需求。
“我们的塑料件从源头就锚定国内供应链——不仅塑料粒子全部采用具备高稳定性的国内品牌,且所有生产环节均在国内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供应商建立了严苛的本土化配套标准,明确要求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能够独立完成原材料检测、产品性能验证等关键环节,既确保每一批零部件都符合车规级品质要求,”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传感器执行器上海研发中心总监王潇潇直言。
海拉在本土化供应链建设中对优质配套资源的精准诉求,恰好为其与初创企业的深度对话搭建了关键起点。面对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初创企业在本次讨论中对“聚焦细分赛道+技术微创新”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共识。“那些巨头因精力有限而暂时留白的领域往往就是我们的‘创新洼地’,这次和佛瑞亚海拉这样的龙头企业面对面交流,正好让我们精准对接上了产业端的真实需求。我们不跟巨头拼参数堆料,而是通过‘无楔形膜无重影’这类微创新,在普通风挡上实现高端体验,既帮主机厂砍掉玻璃改装的成本,又能跟上他们对座舱体验快速迭代的节奏,这才是中小创新企业的生存之道。”南京睿维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邓远博分享道。
海拉也主动敞开技术与管理的“窗口”——将自身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一流核心技术体系、全流程创新流程,以及严苛的车规级质量管控标准完整呈现在到访团队面前。从传感器性能测试的核心指标,到供应链品控的关键节点,再到产品迭代的研发逻辑,每一个环节都毫无保留地拆解讲解,既让初创企业清晰掌握龙头企业的合作标准,也为双方后续技术对接、联合研发扫清了认知障碍。“作为全球领先供应商,技术品质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底线,但在产业变革期,更要主动拆除边界围墙——不能只做技术的‘持有者’,更要做生态的‘共建者’。”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白彬毅坦言。
这场对话为汽车产业龙头与初创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破局模板”:对初创企业而言,它清晰指明了突围路径,对佛瑞亚海拉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说,也为产业链注入了新鲜活力。从产业层面看,这种“龙头提需求、初创给方案”的互动模式,打破了创新要素在不同规模企业间流动不畅、优势难以互补的传统壁垒,让龙头的产业积淀与初创的创新活力真正形成合力,为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构建了更具韧性的协同生态。
一次对接:科技传播破圈的创新尝试
当AUTO HUB以科大硅谷科技传播合伙人的身份,将佛瑞亚海拉与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紧密链接时,一场关于科技传播赋能产业的创新实践正式落地。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企业参访,更是重构产业资源对接路径的主动尝试——在“科技传播—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三方联动中,科技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成为激活创新要素、打通供需壁垒的核心纽带。
作为此次对接的核心“连接器”,AUTO HUB选择佛瑞亚海拉作为对接标杆,背后是对产业需求的精准洞察在长三角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车企既需要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也需要打破技术黑箱、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佛瑞亚海拉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厚积淀、开放创新的生态理念,恰好与这种需求高度契合。
更重要的是,AUTO HUB通过构建“需求前置调研—议程精准设计—资源高效匹配—成果跟踪落地”的全流程服务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产业对接“单向输出、供需脱节”的痛点。通过定向邀约成员、企业深度交流,逐一梳理学员企业的技术方向、合作诉求,形成需求清单。围绕这些需求,设置初创企业创新案例分享、投资合作路径探讨、全产业参观等环节,安排专人跟进需求对接进度,确保交流成果不流于形式,真正让资源对接从“泛泛而谈”走向“精准落地”。
如果说AUTO HUB的全流程服务是实现精准对接的“实操抓手”,那么科大硅谷对“科技传播合伙人”角色的精准定义与深度赋能,则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更深层次的逻辑支撑与生态保障——它让科技传播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或“牵线人”,而是升级为产业协同中的“资源整合者”与“机制共创者”。科大硅谷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AUTO HUB科技传播合伙人这一创新载体,我们不是简单链接企业,而是将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投资机构的智力资源进行系统性串联,最终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支撑、资本助力’的协同发力创新格局。”
这种创新模式的价值,在于让科技传播真正深入到产业需求中,成为“产业服务的毛细血管”,这种“双向赋能、多方共赢”的机制,打破了传统创新体系中要素流动的壁垒,为长三角汽车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能。

作为科大硅谷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核心协作机制之一,科技传播合伙人体系的建立,根植于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富集但转化效率不足、产业需求旺盛却对接渠道有限”的现实痛点,其核心是通过吸纳AUTO HUB、长三角汽车科创学院这类具备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与深度服务经验的平台型机构,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科技传播新生态,既帮助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精准触达”,又为中小企业、初创团队搭建起对接优质资源的“快捷通道”,同时为投资机构提供挖掘产业价值的“前沿窗口”,最终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
一次融合:从单次活动放眼产业生态协同
一次对话、一次对接,也为长三角汽车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埋下了“长效合作的种子”。通过深度交流建立的信任关系、梳理的需求清单、搭建的沟通机制,为未来的产业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发展格局。佛瑞亚海拉作为龙头企业,以开放姿态分享技术、流程与标准,不仅为区域内初创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方法论”,更通过供应链开放、联合研发等方式,发挥了“链主”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而初创企业则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了“抱团成长”,通过相互交流技术经验、共享市场信息,形成了创新合力,有效提升了应对行业变革的韧性与竞争力。
“长三角汽车科创学院正通过构建创业者社群、链接龙头企业资源,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AUTO HUB及长三角汽车科创学院创始人王丰斌提到:“我们希望通过走进龙头企业、共创产业学院等方式,让技术、业务与生态真正融合,让每一份创新力量都能找到价值放大的路径”
“这次和龙头企业面对面的深度对接,帮助我们实现步入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合肥鲸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陈杰深有感触,“我们聚焦于AI工具链赋能汽车企业产品智研,虽有成熟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但仍需要车规级场景验证和供应链资源支持。安徽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协会的精准搭台与资源串联,让我们成功走出去,系统了解如佛瑞亚海拉这类Tie1链主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佛瑞亚海拉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和本土化供应链体系,也让我们清晰找到了技术适配的优化方向。这种‘协会牵线、供需直连’的模式,我相信我们的创新不再盲目,合作对接也更具针对性。”
“对初创企业而言,这样的活动最大的价值,就是搭建了一个打破信息壁垒的优质平台 —— 让我们能跳出自身局限,更清晰地洞察行业趋势与生态协作的核心逻辑。” 时驾科技创始人乌伟民在采访中直言,“它让我们不再只盯着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学会在产业网络中找准自身定位、链接优质资源。也特别感谢安徽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协会的精准搭台,这样的对接既高效又务实,真正帮我们打通了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通道。未来更期待这类活动能成为汽车产业的资源聚合枢纽,让每一个逐梦汽车领域的创业者,都能在生态滋养中稳步成长。”
此次走进海拉的活动,也是安徽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协会的重要创新实践:通过精准对接,形成“需求挖掘—资源匹配—成果落地”的闭环服务,让分散的创新要素高效串联,同时,从长远来看,这也并非协会的单次尝试,而是其构建产业新生态的关键一步:未来,协会将持续以实体化、市场化运营为导向,在全省布局更多创新工作站,围绕各类细分赛道策划产业对接活动,进一步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在大中小企业间自由流动——让龙头企业的产业积淀反哺初创团队的技术落地,让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力激活龙头企业的转型动能,最终打造出全域协同、共生共荣的长三角汽车产业新生态。
从标杆企业与初创团队的深度对话,到科技传播赋能产业的创新尝试,再到多方协同构建的长效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在印证:产业升级不再是单点的突破,而是要素流动、资源整合、生态共生的系统工程。
转自:鹰潭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