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备制造”到“价值创造” 潍柴用“We are One”写下全球合作新答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0





  在全球化浪潮与产业变革的激荡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以其近80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答案。


  近日,以“科技赋能 装备美好”为主题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在这场被誉为“史无前例的行业盛会”中,潍柴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者,以其深厚的技术积淀、清晰的战略布局与共赢的全球视野,向世界展示了从中国动力之心迈向世界科技之巅的坚实路径。


  超越周期:在产业迷局中寻找确定性


  作为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重工”)核心子公司,潍柴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装备跨国集团,构建起横跨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领域的产业矩阵。


  “我们大力发展大缸径业务,今年一至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有力支撑了传统业务的增长。”潍柴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表示,亮眼成绩单背后,蕴藏着潍柴发展范式的革新。


  潍柴的逆势增长,根植于该集团对产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浮躁的资本追逐短期利益之时,潍柴选择了心无旁骛攻主业;当传统制造业被贴上“夕阳产业”标签,潍柴却在大缸径发动机领域开辟出全新的增长极。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


  潍柴打破了制造业的价值边界,不再仅仅是动力设备的提供者,而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者。在AI算力需求爆发的时代,潍柴敏锐地捕捉到可靠性电源的战略价值,将传统发动机业务与数字经济核心需求相融合,实现了制造业价值的重构与升华。


  创新哲学:在极限突破中定义未来


  在此次全球商用车行业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活动中,3万平方米展馆全景式呈现了山东重工的产业版图与科技实力,划分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动力系统、商用车、海洋交通装备、智慧物流六大核心展区,特设“厚重重工”与“绿色重工”两大主题展区,汇聚近300台套尖端产品。


  服役近半个世纪仍能启动的6160A柴油机与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的柴油机并肩而立,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热效率突破53.09%的背后,是对物理极限的挑战。潍柴的选择,体现了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理性的完美融合。


  潍柴推崇“大创新观”,没有将创新局限于实验室,而是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每年10亿元的研发投入、全球协同的研发网络、世界一流的智能工厂,共同构成了创新生长的沃土。这种系统性的创新能力,比任何单一技术突破都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全球共生:在文明互鉴中重构商业伦理


  “截至目前,潍柴海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潍柴所有业务收入的46%,潍柴的国际化指数已经达到40.93%。”马常海表示,潍柴海外并购企业全部盈利的现象,超越了传统跨国企业的整合逻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全球化范式。该集团“协同化、当地化、同心化”的海外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合作伦理的重构。


  此次大会的口号“We are One”,既是对中华和合思想的现代诠释,也是对西方契约精神的尊重与融合。潍柴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把所有合作企业当成一家人,诚心帮他们成长,我们是这样做的。”马常海表示,潍柴邀请海外员工、工会代表到中国参观交流,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潍柴不仅输出了产品和技术,更传递了中国企业开放、包容、共赢的价值理念。


  价值重构:在工具理性中注入人文关怀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守护人的尊严与价值?


  潍柴的全系列新能源解决方案,不仅是对市场机遇的把握,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共同命题的回应。自2010年起,潍柴全面布局新能源动力系统,以“核心部件自主﹢生态伙伴协同”模式,融合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技术,在新能源重卡、轻卡、客车等领域形成100余款电池产品、30余款电机产品矩阵。今年3月,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市落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装配能力,可以完全满足客户对新能源电池的需求。


  潍柴还重新定义了制造业的社会角色,从智能农机的精准作业到新能源商用车的清洁出行,潍柴的产品正在成为美好生活的赋能者。


  潍柴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保持特色中实现融合,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增进人类福祉。这或许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到“质”造,最终实现“智”造的精神内核。(记者 朱文达)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