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帮扶初心不改 中国联通倾情书写助力乡村振兴数智答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29





十年帮扶初心不改 山水之间振兴花开

中国联通倾情书写助力乡村振兴数智答卷


  贵州西南部,南、北盘江在册亨交汇,布依山寨层峦叠嶂,蜡染、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这里曾经山路远、产业弱、信息堵,是国家级贫困县。自2015年与册亨县结对帮扶以来,中国联通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77亿元,落地71个帮扶项目,用坚守与创新在定点帮扶县册亨写下一份数智答卷,让数字之路不仅解决“通”的问题,更承载起“兴”的使命,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底座。如今,册亨焕然一新,正稳稳走着治理智慧化、产业数字化、文化品牌化的振兴之路。


  数字赋能 贫困乡村蹚出蜕变路


  “作为通信企业,我们最懂'网络通'对于乡村的意义。”中国联通派驻册亨县帮扶干部,册亨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饶鸿飞说,“册亨县曾困于山路远、产业弱、信息堵,中国联通希望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打造数字乡村助力县域发展。”2016年起,中国联通累计投入4721.58万元,在册亨深山里建起315个基站、3.75万个光纤宽带端口,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易地搬迁安置区、中小学校4G网络和光纤宽带“双100%”覆盖。


  2021年,岩架镇洛王村建成数字乡村示范点。走进洛王村的中国联通数字乡村会客厅,中国联通派驻岩架镇洛王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指着数字大屏介绍,洛王村以前是一类贫困村,99%的村民为布依族,大多数村民不会讲普通话,文化程度较低。乡村发展落后,管人难、通知难、乡村治理难等问题给大家干事创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如今,依托中国联通的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洛王村旧貌换了新颜。


  中国联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7万元,帮助洛王村发展糯米蕉产业、培训种植技术、修建人畜饮水蓄水池、建设爱心书屋、完善党建阵地等,在种养、惠民、治理方面注智赋能。同时推出数据展板、乡村大喇叭、视频监控等应用产品,“云喇叭”与村干部的手机端连通,在政策宣传、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防盗报警设备和一键求助报警系统守护老年人安全;通过视频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预判山体滑坡风险;通过“红黑榜”建立不良风气“曝光台”,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被激发……村里的大事小情在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上是一串串数字信息,在帮扶干部心中则是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


  为持续培育文明乡风、打造“智美洛王”和美乡村示范点,2024年,中国联通规划投资130万元建设洛王村文化展示平台,展示非遗及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以三角梅、糯米蕉、绿色菜园、数字会客厅为元素,在洛王村村委会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园、一厅”的生动画卷。同时,建设数字大屏展示区,增加智慧安防、智慧Wi-Fi、智慧广播等数字化设备。岩架镇人大主席陈光敏还展示了过去的洛王村风貌,以前村民沿江而居,如今几乎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数字技术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洛王村从贫困村中蹚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沃土生金 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2019年,洛王村村民罗福辉在中国联通驻村工作队动员下,消除了“怕种了卖不出去”和“不懂技术”的顾虑,开始尝试种植糯米蕉。得益于贵州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培训和每亩550元的补助,第二年他便收获颇丰。如今,罗福辉的糯米蕉种植面积扩大,还盖起了三层小洋房。


  罗福辉的脱贫故事正是中国联通数智化产业帮扶成效的缩影。册亨县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合糯米蕉生长,但由于种植分散、管理有盲区、品质难保障、销售不畅通等,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在中国联通的大力支持下,派驻干部“找技术”“建渠道”“树品牌”“拓销路”,几年间册亨糯米蕉种植面积从6000亩扩大到8.6万亩,年产值超过2.1亿元,带动9000余户家庭3.8万余人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增收超万元。


  聚焦产业名片,中国联通打造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对糯米蕉生产销售进行全周期智慧赋能,包含糯米蕉的种植、管护、采摘、销售、加工等,实现糯米蕉统一品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产业园成为当地村民免费学习科学种植理念、接受技能培训的基地。依托糯米蕉大数据平台、一体化交易平台,实现糯米蕉每亩增产600~1000斤,平台年均交易量达2.4万吨,产销量提升了30%。“这是贵州省唯一以香蕉为主的资源保存科研基地,主要筛选具有抗病性、抗寒性且适合册亨本土种植的品种,红蕉、糯米蕉、苹果蕉就是从这里筛选出来的商业品种,年产量可达500万斤、年产值超900万元。”贵州康益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富飞指着一处单独围起来的地方介绍。不仅如此,糯米蕉还被做成复合饮料、果蜜、香蕉片等多种产品。“做复合饮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产业园水源中含有碳酸氢钠成分,达450毫升/升,已经超过欧洲标准,也就是俗称的天然苏打水。”曾富飞直言这是意外之喜。目前全国这个类别的水源地有十余个,非常少。2021年以来,中国联通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200万元,建设复合饮料生产厂和润山泉生产线,实现桶装水年产能达800万桶以上,年产值3000万元。润山泉水厂也取得贵州省唯一天然苏打水企标资质。


  香蕉已经不愁卖了,油茶产业正成为册亨致富的新密码。册亨种植油茶历史悠久,但过去“人种天养”,产量低、市场弱。2020年,中国联通投入资金498万元建设油茶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监测、微型气象站、GIS标码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油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我们采用'鲜果现榨、冷榨冷提'工艺,可日处理20吨油茶籽冷榨冷提、200吨油茶果脱蒲干燥,年产茶油1000吨。”大亨油茶公司负责人陈劲松说。作为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亨油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管护、采摘、运输、加工、销售等上下游带动43000余人稳定增收。当前,册亨全县现有油茶林35.5万亩,油茶挂果面积28万亩,可年产油茶籽1.8万余吨,带动8万余人增收,荣获“中国油茶名县”称号,油茶成为继糯米蕉之后的又一张产业名片。


  无独有偶,册亨糯米蕉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在多领域得到成功复制,推动各地培育特色产业,如“5G专网+云+标识”方案助力山王果刺梨厂数字化转型,遵义辣椒溯源服务项目打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管理链路,凤冈智慧水务项目全面增强农村水务管理运营与决策能力,黔南州都匀毛尖集团5G数智融合平台实现茶园治理标准化、生产管理智能化、业财一体全面化及种植生产透明化。


  非遗传承 农文旅融合守护民族文化


  在助力册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联通以智慧化手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用数字技术守护和传承着宝贵的布依非遗。


  丫他镇板万古寨是布依族传统村落,地处贵州黔西南大山深处,2022年明确为全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被称为“最后的布依家园”。“这是修复过的,在我来之前已经有部分房子被烧了,如果不是中国联通帮助建设智慧消防设施,我们这个寨子在火灾隐患预警排查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丫他镇人大主席韦通汉指着被修复的房子说。板万古寨木质建筑密集,火灾风险非常高。2025年,中国联通投入180万元建设智慧消防系统,布设物联网监测、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室,实现实时监控和早期预警,有效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风险,保障了村民安全,保护了布依族文化遗产。此外,中国联通利用板万天然溶洞资源修建板万溶洞图书馆,进一步改善板万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以前孩子们不爱说话,见了陌生人就躲。自从建了图书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更强烈了,也更活泼大胆了。”韦通汉感慨道。在中国联通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传统古寨焕发了新生。


  “这座古桥名为玉季桥,寓意珍珠宝玉、四季发财,这也是进入寨子的唯一通道。”冗渡镇镇长覃达浪一边介绍,一边带着大家走过玉季桥。进入陂鼐古寨,古桥、古树、古井、古房,处处留下岁月的痕迹。2024年,以“传统村落”为驱动,中国联通规划投资450万元,建设返乡青年创业农文旅孵化基地。基于陂鼐自然资源和“八古”文化,中国联通积极融入“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建设,带动“旅游+”融合发展。线上通过直播宣传村庄,吸引浙江宁波青年及“虾巴虫”等网络达人驻点带货,带动土蜂蜜、腊肉等农特产销售额突破20万元。线下打造民宿、自习室、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同时组织留守妇女参与经营,建成“善良的菜”互助餐厅、“晴耕雨读”自习书屋、“露苗”户外营地等,吸引上海、重庆等地游客前来。陂鼐古寨每年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古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远近闻名人常至”。


  不只是古寨守护,对于非遗传承中国联通也倾情投入。册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庆荣介绍,2024年,中国联通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依托“锦绣计划”拓展非遗产业,打造了集特色手工业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华布依锦绣坊”。“我们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销,这样原生态、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非常受欢迎。”册亨县妇联主席刘畅向记者分别展示了布依扎染和蜡染的工艺品。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绣娘”的模式,锦绣坊带动3万余名妇女灵活就业。目前,全县已建成锦绣坊(锦绣合作社)6个,带动布依小作坊168个,培训绣娘5552人次,1897名绣娘实现集中或居家就业,非遗技艺变成了致富手艺。


  十年普遍服务,十年数字深耕,中国联通以数智之光照亮了大山深处,让册亨这片曾经困顿的土地与数字经济紧密相连。册亨的实践,是中国联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贵州,联通帮扶的触角已从最初的26个村扩展至57个,让数字红利与产业经验惠及更多乡村。册亨的蝶变,是央企担当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未来,中国联通将继续坚守在山水之间,让更多人看见乡村土地的活力,书写更多精彩的乡村振兴答卷。 (张妍 江茜茜)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