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快讯 > 正文
企业蜂拥进驻贵阳 标准厂房供不应求

        今年,我市将在十大工业园区新建3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采取标准厂房可租可售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率,以满足现有企业需求。

 

  记者昨日从市工信委获悉,截至去年,我市十大工业园区成功吸引入驻企业528家,已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60万平方米。“目前这些标准厂房几乎全部出租、出售,但前来咨询的企业还是很多。”市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说,标准厂房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三环十六射”交通网络成型,十大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企业的吸引力大增。此外,近年来,一批像中航黎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奇瑞万达客车、开阳化工50万吨合成氨、贵州广铝80万吨氧化铝等规模大、带动强的项目落户或者投产,带动下游配套产业聚集。

 

  以小孟工业园为例。2011年初,小孟工业园区开始建设标准厂房,分为一、二期共6栋,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两年来,园区采取“政府修建出租出售”和“政府设计、企业自建”两种形式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目前,6栋标准厂房现已全部“名花有主”,其中有些标准厂房还没建好就被订购一空。“今年,我们计划完成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消息刚出,立马就有26家企业表示有意入驻。”经开区园区办副主任李辉说,这些争抢入驻园区标准厂房的企业,多数是瞄准奇瑞、险峰等知名品牌,寻求就地做配套的。

 

  另据了解,近期,我市将出台标准厂房建设补贴政策。补贴将按照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以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为主。

 

  发展工业需要标准厂房助力

 

  “在全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上,园区建设是重要一环。如今,各地都在加速工业集群发展。在这过程中,建设标准厂房,将是一大突破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蔡承智如是说。

 

  蔡承智认为,近年来,贵州经济高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原因在于贵州多山地,要拓展一块平整的工业用地较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受阻。针对贵州融资难度较大,标准厂房将给全民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形成园区发展建设中“工厂立体化”模式,向天空要地。建多层厂房,一幢楼安置多家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标准化厂房是外来投资的承接平台。”蔡承智说,缺少大项目支撑是贵州工业的一大不足。因此,一方面积极培育我省现有的、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承接东部大产业、大项目倾斜。以标准厂房平台,使大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减少重复投资,集约使用土地。

 

  ■新闻故事

 

  集资买标准厂房欲抱团闯国际市场

 

  小河42家刀具企业——

 

  集资买标准厂房欲抱团闯国际市场

 

  3月12日,小孟工业园区的3号标准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紧对厂房室内进行装修。因为今年上半年,这座高5层的厂房,将迎来它的新主人——小河区民营工业刀具行业协会中的42户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掌握核心军工制造技术,在我国珠江三角、长三角全国最大的刀具市场内,小河刀具企业撑起了这里刀具销售的半边天,贴着“小河制造”的各种型号的刀具产品占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由于多为小作坊式经营,资金不足造成的生产设备陈旧,产品质量落伍,这些成为了小河刀具企业竞争市场的“软肋”。谋求发展就必须进行设备更新,然而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设备让这些小厂望尘莫及。

 

        去年,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协会107户刀具企业销售额达到7.5亿元,并且连续六年保持了年均30%的速度增长。而这里面除了10%的厂家利润外,有20%以上利润最终落入了“贴牌”商的口袋。

 

  整合资源,改善分散落后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状况,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小河刀具企业“抱团出击”,多年以来,一直是小河刀具企业走出困境的愿望。

 

  2011年年初,小孟工业园区首批标准厂房的开建,让小河刀具行业这一愿望逐渐进入“圆梦时刻”。“当时,协会向经开区递交了一份报告,没想到一下就批准了,但下手还是晚了一步。”小河区民营工业刀具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峰叹息说,我们订购标准厂房时,除了3号,其余几栋基本上都被一扫而空。

 

  如今,42户入驻3号标准厂房的刀具企业,正在办理银行的贷款手续,通过自己缴纳首付款30%,剩余贷款由银行直接付给经开区,一次性购买下标准厂房。与此同时,为支持更多小河刀具企业发展,经开区已答应如企业入驻规模和投产出能达到标准,将单独给地让企业自建标准厂房。

 

  随着入驻时间的临近,小河刀具企业开始“磨刀霍霍”发起向国际市场的冲击。“目前,协会有30余家企业正在申办进出口贸易资格证,我们将发挥自身制造汽车轴承、机床配件等核心优势,在实现给园区整机企业就地配套中,不断积累资金,更新技术设备,重塑‘小河刀具’新形象,加快摆脱中间贴牌商,直接进军国际市场。”李峰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贵州日报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