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城市宜居指数不高”值得反思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认为全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其中,青岛、昆明、三亚得分最高,北京、广州、哈尔滨垫底。宜居城市的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


  报告称我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如此亮出危险信号,值得人们警惕和反思。对此笔者不禁要问:一些城市成了不宜居的污染城市,届时何处才能安放我们的居住梦?不仅是这份报告让人感到威胁和迷茫,曾有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理,百年后污染将严重到不宜人类居住的程度,这不是科学幻想,而是未来面临的严重危机。由是观之,“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不能仅仅局限于数据的反思,还需深入挖掘不宜居背后的深层内因,找出真正的“病因”进而开出治本的“药方”。


  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这三大维度的瓶颈制约。如果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不仅部分城市不宜居,未来的市民能在哪里居住,这都会成为问题。换言之,“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不应仅是部分城市的反思,每一座城市都该持续为摘掉“污染”帽子而发力。


  打造宜居城市,人人都该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宜居指数整体不高”其实也是众多城市共同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每一个公民都不是局外人。只有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改善所在城市的居住环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