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市场环境 > 正文
民营资本出海剧增 产能输出趋势渐成

  在国内民间投资塌方式下滑之际,中国民间海外投资却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国内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2.1%,前6个月这一数据还是2.8%,而去年这一数据更是保持在10%。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1—7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46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732.4亿元人民币,折合1027.5亿美元,同比增长61.8%。


  海外并购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在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民企海外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海外并购,今年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在前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营企业占了2/3。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并购活动创新纪录,交易金额增长至4125亿美元,交易数量及金额与2015年下半年相比分别上升13%及8%,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了21%和27%。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出现爆发式增长。从对外投资存量占比看,民营企业从2006年的19%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46.4%。2016年1—5月,对外投资较大的上海、浙江、北京、山东投资额分别为179.0亿美元、96.9亿美元、86.5亿美元和73.1亿美元,增幅分别达27%、110%、46%和210%。


  海外投资正成为民间资本出海的一条重要渠道。来自天津市商务委的消息,今年前两个月,天津市备案赴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机构达40家,投资额18.7亿美元。2015年,天津市备案赴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机构共156家,占全市的79.2%,民营企业成为津企“走出去”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陕西共有239个境内主体设立了355家境外企业及境外机构,其中民企“走出去”热情高涨。2015年陕西66个境外投资项目中,61个是民营企业,占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的6成。2016年第一季度,陕西累计新增境外企业12家,均为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产能向外转移新通道


  戴德梁行《中国对外投资市场报告》也指出,在2016年的前5个月里,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来自中国投资者的170亿美元资本涌入了跨境房地产市场。相比于2015年257.34亿美元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总额,今年前5个月的投资额已达到去年全年投资总额的65.6%。


  房地产只是民企海外投资的一个缩影,更多民企选择在海外投资创办实体。


  亚洲玻纤领军企业浙江巨石集团总投资达4.11亿美元的中国巨石埃及二期(1.88亿美元)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项目最近点火。这是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


  4月,中国最大的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开山集团全资收购新加坡OTPGeothermalPte.,Ltd公司,并获得印尼240MWSorikMarapi地热项目的特许开发经营权。印尼项目投资总额达8.51亿美元。


  事实上,不仅是这些行业巨头快速向海外挺进,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而海宁美联袜业有限公司在缅甸的工厂二期项目也将在今年底投产。公司董事长董其军对记者表示,二期投产后,整个缅甸工厂的总投入将接近1000万美元,年产2000多万双袜子,约占公司全部产能的1/3。公司一年生产袜子7000万至8000万双,约一半用于出口。他说,从缅甸出口欧洲、韩国以及日本都能享受免关税优惠;另外缅甸的劳动力充足,用工也便宜,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原来一些做不了的订单又可以重新捡起来,这也是他们选择在东南亚投资的重要原因。


  海外并购风险尚无减弱迹象


  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的一条重要渠道。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海外投资都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他说,是当前实体经济疲软、投资渠道过窄的情况促使更多民营资本投资海外。他预测下半年民营资本海外投资、海外并购会继续保持增长。


  然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近几年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其实,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遇挫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文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随着“一带一路”概念愈发被热炒,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也越来越猛。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投资、并购项目进展情况并不理想。“中国有2万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90%以上是亏损的。”


  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盈利可观的仅占13%。


  宋清辉对记者表示,从宏观层面而言,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强势进入全球市场,符合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但是,也应该看到,海外并购并非“万灵丹”,也不乏失败的例子,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风险的预判和防范上。(本报记者钟文)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