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需求”引领石化业AI应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30





  10月23日,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工业AI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与会嘉宾从人工智能(AI)在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的技术、政策、实战案例出发,讨论如何推动工业AI走向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专家认为,石化行业对AI有三大需求:一是数据沉淀与决策辅助,二是价值链重塑与优化,三是安全监测与防护。


  助力企业沉淀专业知识


  近年来,AI热潮席卷全球,大模型、智能体在数据分析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潜力。如何利用大模型的超强分析能力赋能各行各业,成为论坛上的热门话题。


  高风咨询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介一凡认为,AI智能体的长处在于能力的固化。对石油化工领域而言,它的强项在于能够将很多非结构化数据或老专家的专有知识、隐含知识总结提炼出来,实现能力的固化、系统化、结构化。这种体系将帮助员工迅速获得岗位能力。


  “AI的这种能力可以推动企业进行能力重构。比如化纤企业,它的整体产业链非常长,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如果把这些能力总结固化在AI上,跨界重塑就成为了核心竞争力本身。”介一凡进一步解释说。


  艾斯本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少杰在会上介绍了公司研发的AVA虚拟专家技术,即利用生成式AI对自然语言的输入输出进行解读与推理,结合现场工程数据,实时指导工程师进行生产操作和设备运维。


  “我们怎么定义工业AI?所谓的工业AI是‘两个结合’,即把AI和领域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把企业在石油石化行业的经验、资产知识、优化技术和AI高级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有效结合起来。把AI技术框在我们工程的框架里,才能实现工业AI的有效有序发展。”丁少杰说。


  加速价值链优化重塑


  “现在基础化学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石化企业等客户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要求响应速度越来越快,二是希望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接近边际投资,尽量多创造效益。”霍尼韦尔技术服务主管盛锦表示,此轮数字化和AI的发展,为实现客户的期待提供了新解法。另外,通过数智化互联互通,也可以将成熟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推广到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多基地的规模效应。


  如何具体运用AI实现石化企业价值链的优化重塑?施耐德电气工业数字化和AI应用总监王磊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需要对AI和能源优化、运营优化、机器人应用等更多技术展开协同思考;在技术创新领域,需要更多关注它给人带来的影响,例如工作模式、工作流程产生的变化;从产品角度来讲,需要考虑怎样通过AI让原有产品亮点更多、适用范围更广,原有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通过AI的方式优化,或者通过AI让更多方案产生共振。


  王磊建议,石化等工业领域应当采用“大模型、小模型混合应用”的方式,在较窄的应用场景中灵活部署精度更高的专有小模型,同时借用通用大模型带来的成熟人机交互和语义分析方案,协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此外,石化行业也要加速构建AI生态,因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一家企业往往很难在多个领域保持领先,需要结合更多前沿力量。


  会上,科莱恩化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催化剂应用技术工程师司承龙和LG化学大中华区工程塑料市场副总监须暋还分别介绍了科莱恩研发的智能化多功能催化剂技术支持平台“CLARITYTM旗舰版”,以及LG化学的差异化仿真解决方案“SISO”。


  抓牢安全监测与防护


  对于企业而言,合规安全生产是经营的底线。石油化工行业在安全生产领域也对智能化转型提出了全新需求。


  中控技术安全价值总设计师唐在峰指出,石油化工生产传统的过程安全管理包括人员、技术、工程和管理四方面,但大多处于静态,无法与石油化工生产毫秒级的风险变化相匹配。通过运用AI技术,企业将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和诊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随着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网络安全也成为石化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风险问题。


  “化工领域过去讲安全讲的是safty,网络安全更多是security,现在对于企业来讲它俩同样重要。” 宁数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鹏表示,AI智能体将成为石化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工具,经过专业训练的智能体反应能力和目标规划能力已经可媲美中高级网络安全应急工程师,能够高效率与黑客攻击抗衡,还能够不断进化。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写到了政府工作报告里,所以‘国家驱动+行业降本增效刚需+成熟的技术架构和算力能力+政策支持’,为智能体应用在网络安全防护打开了黄金窗口期。”叶鹏说。(靳雅洁)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