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凉意渐浓,我国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成绩单”却透着阵阵暖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6.8%,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前三季度,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王新表示,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工业品出口彰显韧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持续推进,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供需两端齐发力,促进行业质效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推动下,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多数行业与产品实现实质性增长。
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多行业供给增势良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长6.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6个百分点;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5.8%、2.0%。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90.2%。从产品看,在统计的62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85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1.8%。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较8月份明显加快1.3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看,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政策实施成效显著。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以“真金白银”助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分析认为,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特点非常明显,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成效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5%,同时,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扩大,PPI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这些经济指标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多方面压力和挑战,我国工业品出口仍逆势增长,主要行业地区回升明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3%,增速较1-8月份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由8月份下降转为增长3.8%,工业品出口情况明显改善。
在十大出口行业中,9个行业出口增速较8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化工等行业出口分别增长30.6%、12.4%、9.6%和9.2%。在主要出口地区中,浙江、广东出口交货值分别由8月份下降转为增长5.4%、2.8%,江苏、福建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6.8%、5.2%,较8月份加快6.0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天问二号成功发射,全球首台原位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下线……众多领域的突破,离不开创新投入持续加力。
今年以来,各方面推动新兴领域投资扩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2024年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8.9%,R&D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入围数量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
随着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持续深化,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不断转化。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5%,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和98.0%。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今年以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带来很多惊喜,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59.9%、25.1%。各种数字产品、智能终端设备日渐普及,大模型应用带动企业算力需求增加,服务器产量同比增长11.5%。
“应继续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告诉记者,这不仅为经济注入新动能,也将继续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赢得主动权提供有利条件。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据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今年以来,传统产业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不断焕发新活力。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建飞告诉记者,前三季度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正在焕发新的生机,生物基材料制造、核燃料加工等细分领域实现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增长潜能持续释放,特别是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行业表现突出,三个行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40%,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企业效益逐步改善,重点行业利润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工业企业的利润得到提升,营收利润率增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逐步回升。多个方面印证工业经济韧性不断增强,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筑牢工业根基。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9%,扭转了自今年5月份以来企业累计利润下降态势,其中制造业增长7.4%,保持较高增速。从行业看,有色、电气机械等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2.7%、11.5%。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7月份下降转为增长20.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83%,同比提高0.9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当月利润改善明显。
重点行业利润改善的背后,离不开重点行业的精准治理。“近段时间,我国通过强化质量标准引领、行业自律、反不正当竞争、引导落后产能退出等方式,加大对重点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反内卷式竞争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促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利润改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任继球表示。
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环比回升,企业预期有所改善。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4.6%,较二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环比回升,回升面为51.2%。对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工业企业对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预期指数环比上升1.4个百分点;用工预期指数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
“总体看,前三季度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工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有效需求偏弱、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王新表示,下阶段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新增长点,巩固拓展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基础。
展望下阶段,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透露,四季度我国宏观政策协同性和针对性将进一步提升,助力稳预期、强信心,推动2025年经济平稳收官,为“十五五”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齐旭)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