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粮加工行业报告发布 中国农机产业链完成保障性自给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5-12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将科技创新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重要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依靠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调优化科技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改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提升农业科技的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依靠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同时,要坚持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推动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尊重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统筹谋划推进;以人才引领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涌现一批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及战略人才力量,显著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使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进入202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引发国际粮食市场重要变化,我国主粮安全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发布《中国主粮加工机械行业数据报告(2024年)》,其中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主粮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8.5%,规模以上主粮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实现6.1%的增长,主粮烘干机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1%,主粮脱粒机市场规模为6.3亿元,同比下降7.4%,主粮磨粉机市场规模为9.8亿元,同比增长5.4%,主粮加工自动化市场规模(2024年并入无人设备、AI设备的统计数据)为6.1亿元,同比增长22.9%。

  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农机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达7.8%,2023年产值5500亿元,2024年预计达5980亿元。产业集聚区包括山东(23%)、河南(18%)、江苏(12%)。

  在中央层面,连续3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2024年增至200亿元,对智能农机追加15%叠加补贴(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单台最高补5万元)。对农机技术攻坚的专项,工信部出台“农机短板清单”,增加投入30亿元,重点突破CVT变速箱、高精度传感器等10类“卡脖子”技术。

  农机产业在“双循环”战略推动下形成加速度,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演变。东部沿海的农业机械企业向河南、河北、湖南、四川、重庆扩大生产基地,人工成本可降低30%-40%。市场力量与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构成了产业空间置换的核心动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十年间增长217%,土地价格突破企业承受极限,政府主导的“腾笼换鸟”战略通过税收优惠、用地指标调控等手段,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型升级。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新兴增长极,凭借综合成本优势和产业承接能力,吸引着装备制造产业组团式迁入。

  产业链重构催生“整机+配套”垂直整合体系,新的产业生态重构打破了传统梯度转移模式,推动中西部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农机产业的空间重构带来的效益正突破单纯成本逻辑。沿海地区通过“破立并举”实现动能转换,产业迁移已从产能平移升级为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重组。这场产业空间重构,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秩序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主动突围。通过构建多层次产业梯度、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正在产生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范式,为经济转型升级开辟出更广阔的战略纵深。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