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钢铁驼队”跑出消费升级“加速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2





  截至8月26日,上合示范区今年已开行中欧班列450列,创历史同期新高。运输集装箱超4.7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05万标箱,增幅28.8%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欧班列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据国铁集团统计,2025年前5个月,中欧班列“东通道”通行量突破2000列,占全国总量26.3%,回程班列占比达31.9%。更令人瞩目的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拓展至53大类、5万多种,其中汽车汽配、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持续攀升。这些数据印证了一个事实:中欧班列已成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生命线”。


  中欧班列的提速增效,最终惠及的是普通消费者。在郑州东站,德国牛奶、法国红酒、意大利咖啡豆等进口商品以“同城同质同价”的模式走进候车大厅,打破了人们对火车站商品“价高质次”的刻板印象。以前这些“洋货”只能在超市高价买,现在候车时就能顺手带两盒。这种变化源于中欧班列构建的全球供应链网络——11条常态化线路、辐射30多个国家130个城市、超6000家境内外合作伙伴,让远在万里之外的商品以低成本、高效率抵达消费者手中。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区域经济层面。西安以2463列的开行量稳居上半年榜首,郑州、重庆、成都构成第一梯队,这些城市通过中欧班列打造“枢纽经济”,将“引进来”的成果转化为民生实惠。义乌虽因其产业特性与物流模式制约未进前五,但其774列的开行量仍显示出小商品出口的韧性。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中欧班列不是“一招通吃”的模板,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产业特性定制物流方案。


  中欧班列的价值远不止于运输数据。当西安构建“枢纽经济”,当郑州将高铁站变为消费升级平台,当重庆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将运输时效缩短20%,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列“钢铁驼队”不仅连接中外市场,更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内陆城市通过班列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将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实惠;沿海城市则通过海铁联运拓展新空间,形成海陆联动的新格局。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欧班列已从最初的“运输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它让中国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更高品质的商品,让中国企业以更高效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更让“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这列飞驰的“钢铁驼队”正以中国速度书写着开放共享的新篇章,更托起了亿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